少的作品的价格应该高于晚近而数量众多的作品。难怪号称鉴藏家的李芝陔也嘲讽道:“明时书画,索值尚廉,故收藏家多。今三王吴恽精品卷册巨迹,有至千金者。穷措大何与多钱贾争胜耶”。然而,其画价还是有涨有落,这也是市场的正常现象。到清末民初时期,就下跌许多。1877年,翁同龢在上海发现,不到20两的价格就可买得一件“四王”的作品。而在1882年《申报》刊登的画价中,王翚长卷与恽寿平册页价格也都只在20两出头而己。无怪乎常年居沪的裴景福后来感慨到:当日书画价廉,恽王精册仅百金。与之相比,海派名家任熊作品则可以卖到300两,足见其低廉。至民国初年,价格更是下降不少。究其原因,其实跟其时的艺术品市场形态有关。当时上海售卖当代书画家作品的笺扇店相对古董店来说要发达得多。加之古书画总体来说市场又十分狭小,城隍庙等地的书画店铺多半推销的是海派画家的作品。对此,民初寓沪的黄宾虹曾观察道:“辛亥以前,荐绅之家,多谈时人笔墨,余无闻知。由是而任氏画派特盛……,不任尝乘余闲,遍览市肆,延访书画名家。其所习见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