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民俗:荡秋千和簪花|民俗审美
发布时间 2014-12-03 浏览 57751 次
兰等十几种。这些都是当时作者被奸佞小人诽谤排斥出朝廷后,美政理想无法实现,却又不屑同流合污,而要固守贞节的矛盾心态的外化。
且看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代重阳节,人们要插戴茱萸避邪,插戴菊花祈求长寿。王维在诗中遥想兄弟们头戴茱萸登高时,一定会发现少了自己这个亲人,含蓄地表达兄弟间互通互感的温馨亲情。
又如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扶归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表现自己洒脱超然、自适诙谐。
黄庭坚的绝笔词《南乡子》称“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白发簪花,不知忧愁,身处逆境,年纪衰老,仍然具有开朗豁达的胸襟。
南宋张元干《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