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余火熄灭后,再将此产物与狼萁用前法堆迭煨烧。如此连续三次,即成釉灰。” 对釉的具体配制方法,历代文献中记载不尽详实。除元代蒋祈的记载外,明嘉靖时期《江西大志"陶书》只简单提及“用釉水炼灰合成”;宋应星有更进一步的记载:“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桨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桨,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乾隆时期的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根据自己实践经验编写的《陶治图说》中,将釉的配制工艺说得最为详细:“陶制各器,惟釉是需,而一切釉水无灰不成其釉,灰出东平县,在景德镇南百四十里。以青白石与凤尾草迭叠烧炼,用水淘洗即成釉灰。配以白不细泥,与釉灰调和成桨,稀稠相等,多按瓷之种类以成方加减盛之缸内,用曲木棍横贯铁锅之耳,以为舀注之具,其名曰“盆”,如泥十盆,灰一盆为上品瓷器之釉;泥七八而灰二三为中品之釉;若泥灰平对灰多于泥则成粗釉。” 由于各个时期配制釉桨的釉石矿源不同,釉灰制法不一,釉石与釉灰配制比例有别,导致釉桨的化学成份的差别,体现在在烧成工艺特征上也就形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