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则色散而不收”,纯用回青晕散现象严重,由于当时的工匠在生产实践中熟练掌握了各种青料的呈色性能,为了解决回青的呈色缺陷,他们采用两种青料混合配比使用的工艺,而且不同的配比比例能得到不同的发色效果,即“(回青)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青亮”。对两种青料进行配比使用的工艺,如前所述,在成化时期就有出现的可能,宣德和成化早期青花作品中,用苏麻离青和国产青料同绘一器的情况是有实物为证的,到嘉靖时期发展成的青料配比的方法,体现了景德镇青花瓷青料技术处理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崇祯时期,对青料的加工出现了新的技术。宋应星《天工开物》:“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用时先将炭火丛火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这就是青料提纯的“煅烧法。” 入清以后,对青料的加工提纯基本上沿用明代崇祯工艺。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