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受沁浅析
发布时间 2015-02-10 浏览 50524 次
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

  (1) 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

  (2) 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3) 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

  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古玩界,对不同沁纹现象分别有不同称谓:

  (1) 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2) 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3) 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

  (以上沁处,抚之无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三、凡部分受沁者,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浅,很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