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玉辨——牛毛纹的形成机理初探
发布时间 2015-02-13 浏览 51141 次
入,血丝如毛,布满玉上,故牛毛纹总系红色,并犹多见于传世古”。对于人精血沁入形成牛毛纹的说法,在民国似乎非常流行,同时期的刘大同在《古玉辨》中也提到:“玉器未经入土,而年已经久,满身红色牛毛纹,若隐若见者,是曾经多人之把玩,精神气血凝聚而成,故质地之宝浆,含有生气,玩之亦多雅趣。”并举例如王氏家藏汉连环璧、某公爵家藏晋白玉壶及自己家藏白玉佛像等,“均未入土,牛毛纹极细,色微黄,审其刀工,即知为六朝故物,至唐宋之物,见者尚多”对于出土玉器中出现牛毛纹的现象,刘大同的解释为:“玉之有牛毛纹,有受大坑水银沁,遍体牛毛纹者,以玉质坚硬,水银不易沁入使其全黑耳,有受地中水银沁,其纹不甚黑者,有带白点者,又有若传世古之纹,带有浅红色,或淡黄色若隐若现,与上古迥不相同”。

  对此说,武进刘心 在《玉纪补》中也讲到:“凡古玉盘化,无论何色,必有牛毛纹,良由人之精神融化玉理所致,故牛毛纹总系红色”(注5)。可以看出,民国年间,古玉的收藏家多认为牛毛纹是经人盘化、把玩时人的精血沁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