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蚀斑和蛀孔——辩别出土古玉真伪的自我心得
发布时间 2015-02-22 浏览 50953 次
刨等先进器具,又加上化学方法的再处理,作伪者不难把器件表面做到坑坑洼洼,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观察这些坑坑洼洼有否机械制作之残留或伤凿痕迹,若为化学物品之杰作,其表面坑坑洼洼的分布则比较均匀,应不难区别。

  那么,自然的蚀斑应该给我们怎样个印象呢?台湾古玉鉴赏家李更夫先生曾对真蚀斑作“山丘状”的形象比喻,更为具体的说,特征明显的蚀斑应具备这种状态,它完全不同于大小钻孔的深浅组合。而有的器件,它的蚀斑仅体现在与钙化交界处那么一周边,但只要是自然的,都应视为是比较对路的东西,这与大自然中山峦的形成是从沟壕开始一样,因为它还没有被冲刷到那个程度。

  还有一种自然的蚀斑比较隐蔽,得凭借侧光仔细找。我们在古玩市场上往往可以看到有些老行家在拣漏中,时有在转动玉器换角度,口中不吐真言,但准在寻找有否蚀斑,因为这种相当浅显的蚀斑往往与钙化点同步存在,只有在光线的某种角度下,才看得到微小的凹陷现象,这也是一种时代的气息、年代的烙印,为造假者所不能。

  以上告诉我们,蚀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