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青瓷釉料的颗粒相对较粗,掺和其中的草木灰又未经陈腐处理,所以草木灰和瓷土之间易产生分离现象,且悬浮性差。在施釉过程中必须用釉勺不断搅动釉料,使其均匀,再将釉浆浇到器物上去。除此而外,汉绿釉和唐三彩等琉璃釉器也多采用浇釉工艺,这是由于琉璃釉本身也是一种悬浮性较差的釉料,其中的石英和氧化铅极易产生分离现象,大面积的施釉必须一边搅动,一边浇施。此外,景德镇的瓷器在清代之前,大、中型器物也多采用浇釉工艺。这是由于景德镇的瓷土干燥强度低,搬动中易产生破损,特别是釉下彩绘器,在浸釉中极易造成前功尽弃,所以体型稍大者都采用不需剧烈搬动的浇釉工艺。
浇釉分正浇和反浇两种。一般来讲,浇釉是要将器物放置平稳,将釉浆从器物上部浇下称为正浇;把器物倒置,口沿朝下,釉浆由底部或下半浇流向口沿称反浇。浇釉又分手工浇釉和慢轮烧釉两种。慢轮烧釉是将制品置于能够旋转的慢轮上,一边转动慢轮,一边将釉料浇于坯体上,在器物表面会留下起始痕迹。元代青花大罐就采用此种浇釉方法,只是在浇釉过程中要将器身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