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相当于春秋早期的上村岭虢国1052号大墓,出土串双行鸡血石珠和单行马蹄形玉饰组成的项饰,玉块对,未见冠饰玉,说明玉佩制度的形成。时间稍晚的1820号墓葬,墓主披着一组由五百多颗鸡血色石珠组合成的佩饰,玉组佩更加盛行。考古发掘报告中,大型墓出土玉组佩的比例极高,其中具代表性的串组玉饰,共有十组出土,其内容亦趋干复杂化。1989年发掘的三门峡虢国墓地,虢季夫人梁姬墓(M2012)出土的组佩与单佩,共763件,由玛瑙珠、玉璜串组成“五璜联珠组玉饰”组合件数、长度等都是空前的。其他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出土“六璜六珩联珠组玉佩”(M31)、“多璜玉珩联珠组玉佩“(M63)、“五璜联珠串饰”(M91)、”四璜四珩联珠串饰”(M92)、“玉牌玉戈联珠佩饰“(M92)等,说明玉组佩的风行已是普遍的现象。
由“重冠”转向“重佩”的发展过程,约自西周经东周、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维持着相当长的段时间。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汉代广州南越王墓,考古出土的玉器,仍然保持着以组佩陪葬的礼俗。
约自战国早期,由周代早期重视人体上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