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技法虽较商周时期进展多了,但缺乏变化,缺乏创新,而战国、秦、汉以后,尤其是隋唐至明清期间,铸造青铜器采用的是失蜡法,即用蜡制所要铸造器物的模子,然后在蜡模上涂以泥浆,泥浆的厚度就是要铸成器物的厚度,这就是泥模。泥模晾干后,再焙烧成陶模,一经焙烧,蜡模全部熔化流失,只剩陶模。一般情况下制泥模时,即留有浇注口,再从浇注口灌入铜液,冷却后所需要的器物便大功告成。失蜡法铸造的铜器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同时耳、足、处还无范土,这是和泥范法铸造青铜器的明显区别。一般情况下,从铜质上去把握,清以前大都为紫铜,清以后始用黄铜和白铜。在造型上,真炉古朴典雅,手感较沉,它追求纯朴美,后仿五花八门,应多方把握,细细分析。
真宣德炉底足款识的书写是经过官方严格审核的,具有当时官窑瓷器一样的大气风格,其笔法自然流畅,庄重而威严。
二十年前,江苏省南京栖霞区龙潭镇附近出土一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单框楷书款香炉。该镇附近有闻名全国的两大寺庙:栖霞寺和宝华寺。这件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