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原始社会的饮茶观
下一主题:七碗变神仙唐朝人怎样
与前人不同的是,林语堂好用很浅近甚至市井的比喻来评议茶道,比如说到饮茶的氛围时,他说“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事,即十分败兴,正如在雨天或阴天去采茶一般的糟糕。”常为人评为“妙论”的林语堂“三泡”之说是这样写的:“严格的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此“三泡”论的审美趣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了,是承着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的思路,前有许次纾《茶疏》中所言:“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开之大以为然。”都不是什么很高雅的趣味,这恐怕与中国文人传统上总要将佳人作为身边一物或一景的心态有关,品茗而如睹秀色,怡然神往,可是,在茶人的格调上不免打了些折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