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是将烹茶与品味当作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来看的,他这样写道:“实在说起来,烹茶之乐和饮茶之乐各居其半,正如吃西瓜子,用牙齿咬开瓜子壳之乐和吃瓜子肉之乐实各居其半。”而从贮藏到烹煮品饮的一干事项,林语堂则是罗列出了他自己亲身实践的十条“茶经”:“第一,茶叶娇嫩,茶易败坏,所以整治时须十分清洁,须远离酒灯香类等一切有强味的事物,和身带这类气息的人;第二,茶叶须贮藏于冷燥之处,在潮湿的季节中,备用的茶叶须贮于小锡罐中,其余则另贮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时不可开启;第三,烹茶的艺术一半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来自堤堰,因为本属山泉,所以很可用得;第四,客不可多,且须文雅之人,方能鉴赏杯壶之美;第五,茶的正色是清中带微黄,过浓的红茶即不能不另加牛奶、柠檬、薄荷或他物以调和其苦味;第六,奶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即能觉出;第七,茶须现泡现饮,泡在壶中稍稍过候,即会失味;第八,泡茶必须用刚沸之水;第九,一切可以混杂真味的香料,须一概摒除,至多只可略加些桂皮或玳玳花,以合有些爱好者的口味而已;第十,茶味最上者,应如婴孩身上一般带着‘奶花香’。”十条之中,大部分是沿袭前人观点,有些则因其在英国多年的背景,难免有些“洋法喝国茶”的味道。
与前人不同的是,林语堂好用很浅近甚至市井的比喻来评议茶道,比如说到饮茶的氛围时,他说“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事,即十分败兴,正如在雨天或阴天去采茶一般的糟糕。”常为人评为“妙论”的林语堂“三泡”之说是这样写的:“严格的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此“三泡”论的审美趣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了,是承着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的思路,前有许次纾《茶疏》中所言:“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开之大以为然。”都不是什么很高雅的趣味,这恐怕与中国文人传统上总要将佳人作为身边一物或一景的心态有关,品茗而如睹秀色,怡然神往,可是,在茶人的格调上不免打了些折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