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唐以来饮茶方法的变化
发布时间 2009-07-01 浏览 23650 次
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茶人以此较胜负,胜者如将士凯旋,败者如降将垂首,从茶中寄托对人生的希望,增博击的勇气。今人一杯一碗,一气饮下,自然难以领略其中的意趣。点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饼茶,而直接用备好的乾茶碾末。现今日本末茶法类似元明点茶法,不过茶筅搅打无力,并不出沫饽,不过绿钱浮水而已。 

3.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干果,直接以熟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于山中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  

4.点花茶

  为明代朱权等所创。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末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双手捧定茶盏,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香、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5.泡茶法

  此法明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 为人熟知。不过,中国各地泡茶之法亦大有区别。由于现代茶的品种五彩缤纷,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大本说,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浓淡亦随各地所好。近年来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避免渣叶入口,也是一种创造。   

6、分茶

   唐代以釜煮茶汤,汤熟后以标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进沫饽要均。宋代用点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茶筅,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茶准则同于唐代。

  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壶成为重要茶具。自泡自吃的小壶固然不少,但更多的是起码能斟四、五碗的茶壶。所以,这种壶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称"茶子",由壶注杯,表示母亲对孩子们的关心。所以民间分茶都十分讲究。为使上下精华匀均,烫盏之后往往提起壶来巡杯而行,好的行茶师傅可以四杯、五杯乃至十几杯巡注几周不停不撒,民间称为"关公跑城"。技术稍差难以环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点一提,也是几次才均匀茶汤于各碗,此谓"韩信点兵"。有人说中国人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吃杯茶也讲精华均分。分茶法的讲究,正是为突出名茶共享的主题。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