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之道 滥觞于中国
发布时间 2009-07-01 浏览 24391 次
风炉以铁铸之得金象,炉上有盛水器皿而得水象,煮水需用木炭得木象,木炭燃之得火象,炉置于地上得土象。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可以达到“去百疾”的养生目的。

  陆羽《茶经》中虽未出现“茶道”一词,而其所记所述,无论是形而下的茶器、茶具,还是形而上的儒、道、释的思想,无不是中国茶道的精神。

  陆羽之后的历代茶人,继承发扬陆羽《茶经》中阐述的茶道精神。宋人蔡襄因“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独论产造之木,至于烹试曾未有闻”,于是他就福建建安茶之色、香、味,以及烹试中的炙、碾、罗、候汤、盏、点茶之法,作了全面论述。

  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赵佶,在位时不理朝政,却醉心于艺文,也精于茶道。他在《大观茶论》中提出,饮茶要讲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而且强调品茶人的意境与心态。他认为饮茶的精神功能在于“社襟涤滞,臻清导和”,“中澹间洁,韵高致静”。

  明清以降,论述茶道之作纷出,从各个不同方面总结饮茶的程式、规范等。如明人张源在《茶录》的“饮茶”一节中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又在“茶道”一节中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如果说张源这“精、燥、洁”概括了茶道的物质方面,那“神、胜、趣”则是突出了茶道的精神方面。

  当代爱茶、嗜茶者,也都从自己的经验中阐述饮茶有道,艺茶有术。

  知堂老人在《喝茶》一文中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尖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梁实秋就非常欣赏周作人这品茶的氛围。他亦作有《喝茶》:“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这淡、涩、绿不正是茶人们所企求的吗!

  林语堂的经验是“茶须静品”、“茶之为物,性能引导我们进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为充分得到茶的享受,他还从技术上总结出十个要点,说得简明实用,不妨照录于后:

  第一,茶叶娇嫩,茶易败坏,所以整治时,须十分清洁,须远离酒类香类一切有强味的物事,和身带这类气息的人;第二,茶叶须贮藏于冷燥之处,在潮湿季节中,备用的茶叶须贮锡罐中,其余则另贮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时不可开启,如若发霉,则须在文火上微烘,一面用扇子轻轻挥扇,以免茶叶发黄或变色;第三,烹茶的艺术一半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来自堤堰,因为本属山泉,所以很可用得;第四,客不以多,且须文雅之人,方能鉴赏杯壶之美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