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的人都会看到陆羽的雕像,雕像的背景是竖镌在竹笺上的茶经片断效果。喜欢喝茶或者说对中国茶文化稍有兴趣的都会知道陆羽和他的《茶经》。《茶经》共十章,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如果要简单地介绍《茶经》的内容也不必化费太多的时间和篇幅。一之源,概述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侯等生长环境和茶的功能、功用。“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之句就出自这一章。二之具,讲的是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的是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的是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的是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的是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的是我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意境是大不一样的。
在上述十方面的内容中,陆羽是各有侧重的,五、六、七章则集中反映了陆羽所创造的茶艺和茶道精神。比方说到煮茶过程,是应当很讲究水质和火侯的,首先是茶要用名茶至嫩者,精制封存以待用,不使精华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败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离市之深井。陆羽认为“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他把饮茶过程看作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而且将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同样,也是陆羽,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还是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难怪宋代的一位诗人要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了。
煮茶是艺术,不假。但凭我的经验,真正要喝到一杯好茶,还得好茶配好水。何谓好茶?龙井茶呀!何谓好水,虎跑水呀!说是这么说,真要喝到这“天仙一样的绝配”就是生活在杭州的人也未必常常能喝到的。茶叶也是排过座次的,无论怎么排,龙井是不会往后排的。从与茶有关的史料上分析,宋代似乎没有将龙井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位置。宋代热衷于大造贡茶,但由于贡茶制作过程太复杂,又加入龙脑等香料,反而很让真正的茶人不以为然。宋代的贡茶以龙团、凤饼为名,是以金银模型压制的饼茶,又有团茶之称。大龙团一斤八饼,小龙团一斤二十饼。说是团茶,其实是有各种图案的,龙凤团皆为圆形,龙团胜雪为方形饼,白团为六角梅花形,宜年宝玉为椭圆形,太平嘉瑞似白团而大,端云翔龙似大龙团而小,万春银叶为六角尖瓣形,长寿玉圭下方而上圆……。可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名目繁多的团茶。欧阳修在《龙井录后序》中说到他也只能二十余年方得皇帝赏赐一饼,由此可见这团茶的珍贵。苏轼则比欧阳修要幸运得多,是常常能得到小龙团的。只是物虽精,但不适合茶道养廉、雅志的主旨,所以,至今是罕见这种宫廷茶了。
龙井茶似乎到了明代才受到人们的注目。在绿茶中,它算是有代表性的了。而且在采摘的时间上是极有讲究的,早一天与晚一天都是马虎不得的。这种严格的采茶时间,从宋代以后渐渐成了习惯。一般常以惊蛰为侯,至清明前为佳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