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明前茶,春茶还有雨前茶,但明前茶与雨前茶在口感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一般茶客通常都更追捧明前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在中国人看来乃天地间之灵物,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得天地之精华。人们从饮茶中与山水自然结为一体,接受天地雨露的恩惠。国人饮茶,素有喝茶和品茶之分。喝茶者,消食解渴,重视茶的物质功能。品茶者,则不仅含品评、鉴赏功夫,还包括精细的操作艺术手段和品茗的过程中所体味到的美好精神境界。从唐代开始,我国古人已用细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饮,并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能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和表现自我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茶是人们运用审美观对茶叶进行鉴评和欣赏,是中华民族纯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中国人品评名茶要择产地,讲究采摘得时,制作得法,还讲究水,水的好坏对茶的色、香、味的影响很大。而饮茶的器具,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陆羽在《茶经》中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茶的 24器,虽然今天看来这些复杂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对古人来说,这是在完成一种礼仪,是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
品茶还要讲与人品、环境协调,传统的中国茶道是以清幽为主,品茶是雅人韵事,宜伴琴韵、花香和诗画。中国的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表面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茶的品性清幽、儒雅、隽永,它的这些特征使之常与各种文化人结缘。唐代的很多大诗人都曾在自己的诗作中写到茶或者茶事,而其中元稹的一道宝塔诗颇为新奇:茶香叶,嫩芽。茶诗客,爱僧家。碾碉白玉,罗织红纱。铫铛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谈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这首诗把茶与诗人、僧人的关系,饮茶的功用及意境,烹茶、赏茶的过程都写了进去。
中国人喜好茶,在茶中寄托自己的情趣,乃至形成茶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茶适应了中国人性格中很淡的那一面,即“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中的“淡泊”与“宁静”。在草长莺飞、万物萌动的春日里,饮上一杯淡淡的清茶,细细品味那份清苦,感受那份香韵,自会品出那———“苦尽甘来,静坐沉思方觉清香四溢”的如茶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