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心事話茶源
发布时间 2009-07-04 浏览 21339 次
生產,同時為進一步打擊中國的茶業,於1824年駐印度的軍人勃魯士(R. Bruce)少校,在東北印度和緬甸交界處沙地耶(Sadiya)的山區,發現了一株43英尺(約合13米),徑圍3英尺(不到1米)的大茶樹,便以大茶樹的有無為判斷原產地的唯一依據,妄斷印度是茶的原產地。同時有人認為中國沒有人提出“大茶樹”的報告,証明中國沒有“野生大茶樹”的發現,並借題發揮,大肆宣傳,否定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這些謬論,目的都是要打擊中國的茶業市場,誤導消費者以為印度是茶之源產地,品質自然較佳,此舉在當時的確起了一定的作用。

  判斷原產地,決不能以野生大茶樹的有無作唯一依據。如果僅用大茶樹有無作依據,說印度是茶的原產地。那麼,19世紀之前,印度人還不了解茶樹是什麼,多數人還不知道飲茶,19世紀初才從我國引進種子,茶葉生產才逐漸發展起來,這作何解釋?如果說大茶樹是判斷原產地的重要依據之一,那麼中國有沒有大茶樹?從大量的史籍記載和近代的考查資料表明,中國不但過去有,現在還有。現就將所知古今大茶樹資料作一扼要的介紹。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對大茶樹有具體描述。唐代陸羽在所著《茶經》一之源中開宗明義稱“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這就是說茶是我國南方的貴重樹木,樹高有一、二尺的,也有高達數十尺的,在巴山峽川一帶有的茶樹徑圍大到須要兩人合抱的,採茶時祇好把枝條砍伐下來才能採摘到它的芽葉。這是對我國古代大茶樹最為形像具體的描述。

  南方是泛指長江以南廣大地區而言的。如按唐政治區域分為十道,其中有八道產茶,主要為劍南、山南、江南(包括東、西道)淮南,嶺南等。樹高1~2尺的,可能是指幼年茶樹,或者是經過多年砍伐後,由根頸新發出來的茶株。巴山峽川是即長江流域的巴山周圍和長江三峽兩岸一帶的山地,這一帶人蹟罕至,秦莽之間,未經砍伐,長期自然生長,故遺留下來成為數十尺的大茶樹很多。照唐代度量衡標準,每尺等於現在的30厘米,數十尺一般是指20尺以上到90尺之間,即幾十尺,起碼按照3尺為1米計算,樹高當在10~30米之間,可見是很高大的了。樹幹要兩人合抱,可見徑圍粗到有2~3米,這樣直徑也有1米多了。大茶樹生長較緩慢,這樣粗的大茶樹按年輪估計,樹齡當在千年左右。據此推算,這樣的大茶樹可能在公元前二三百年,也就是說起碼遠在秦朝或之前已經在此地生長了,這些大茶樹絕不是人工栽種的,這是可以肯定的。

  從以上引証,可見我國古代大茶樹分佈極廣,特別是南方尤多。有的記載雖未具體描述茶樹高低,但從不少古藉互証,可知其為大茶樹。說中國沒有大茶樹的報告是不合實際的。進入本世紀,我國各地也不斷發現大茶樹。胡浩川1942年在《萬川通訊》發表“中國茶樹原是喬木大葉種”一文中引談1931年“工商半月刊”和《農報》記載說,孟安俊在河北晉縣發現有20多株大茶樹,鄧育靈在山西浮山縣也發現有大茶樹。1940年日本人山亮一氏在山東膠濟鐵路北緯36°以南曠野中發現一大茶樹,粗有三抱,當地群眾稱為“茶樹爺”。

  由此可見中國是茶的故鄉,這是不爭之論,百多年來的以謬亂真,祇是有目的及有系統地打擊中國的茶業,使中國的茶業領導地被取代,至使今日世人祇知有鍚蘭紅茶,殊不知最好的紅茶是中國的祁門紅茶,真是令人嘆惜!王堅編製資料來源:吳覺農《茶經述評》、莊晚芳《茶史散論》、陳椽《茶業通史》陳宗懋《中國茶經》、《飲茶的科學》、《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製茶技術理論》等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