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业经济史略
发布时间 2009-07-04 浏览 27687 次
且制作精良、品质优异,多为名茶,在市场上享有声誉,对寺院经 济的膨胀有密切关系。第三种是农村个体经营的茶园,包括士大夫, 自耕衣,雇衣经营的茶园。士大夫经营的茶园规模校大,雇工采制, 如《太平广记》载:“九陇人(今四川彭县)张守珪,家甚富,有条 园在仙居山,每岁采茶人百余辈,男女佣工杂处园中……”这显然是 一个颇具规模的茶园。白耕农经营的茶园占绝对支配地位,是商品茶 的主要来源,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诗人李商隐说,“沪州(今属 四川)所管五县百姓……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全 唐文》卷772年)。雇农则没有自己的茶园,租入耕种,以谋生计。 陆龟蒙曾隐居顾渚治山,且“置园顾渚洁山下,岁取茶租,自判品第 。”《新唐书,隐逸陆龟蒙传》说明陆氏把茶园祖给农民。雇农租 入的茶园以实物(饼茶)向茶园主交纳地祖,剩余的投入市场,交换 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也是一种商业化生产。所以在唐代除了官茶园外 ,集体和个体两种所有制茶园,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化生产,从 而促进了茶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唐代制茶作坊,一股都设在茶山中,目的是便于取薪,选水和制 造。皮日休《茶舍》诗云:“阳崖枕自屋,几口嬉嬉活。棚上汲红泉 ,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柏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反映了作坊是靠着山崖,全家老少都在欢乐地参加劳动,年青人 在蒸茶,老翁在捣茶,妇女在拍茶(装模),月亮出来了,他们还在 制作饼茶。描述了晚唐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家庭制茶手工作坊的特征, 他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植茶多的自耕农,还雇用有技能的帮工, 工资多以饼茶支付。这些制茶作坊,都不是以使用价值出现的。制茶 作坊的产品普遍商品化,是茶叶商品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

  四、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官茶圆顾渚贡茶院

  

  随着李唐帝国建国时间的推移,封建统治者的消费欲和奢侈欲不 断增长,官工业制度有所发展。皇室宫廷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也为了实施抑商政策,我国古代的贡茶制度,至唐代更臻完善,而且 沿袭一千多年之久。

  

  唐代的贡茶制度有商种:一种是官焙制度,即由官府直接专门设 立御用焙茶作坊,如顾渚贡茶院。除朝廷指派京官管理外,当地的州 官也有监督之责,属双重领导性质。一种是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地方 ,每年定额上贡。

  

  代宗大历年间,朝廷择定水陆交通便捷,茶叶品质上乘且产量集 中,地处江苏宜兴与浙江湖州接壤的顾渚茶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 一座官焙茶园。宜兴原产阳羡茶,陆羽推荐为贡品,湖州产紫笋茶, 同列贡品。建宫焙后两地所产的茶统称为紫笋茶。

    贡茶院规模宏大,人员众多,职责分明,管理严密。有制茶房屋 三十余间,还建有仓库。采、制茶多达三万余人。唐代官工业劳动者 来源有三:一是奴隶,即选择官奴隶中有技能者分配到官工业从事劳 动,所占比例很小。二是征调民间有技能者从事无侩徭役劳动。三是 和雇劳动,即政府控制一批专业户,按社会上一般工资水平雇用,名 誉上是两相情愿的工资劳动者,析以称为“和雇匠”。贡茶院召雇的 劳动力即属于这一类。朝廷对和雇匠较重视,为了防上官吏开苛扣他 们的工资,曾三令五申严加防范。

    顾渚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开始造贡茶院,并于贞元十六年 (801年)建成。当时贡茶,“岁有定额,鬻有禁令”,而且贡额不 断增加,由几千斤增到一万八千四百斤,并规定第一批新茶要赶上皇 宫“清明宴”,其余限四月底全部送到京都长安。春茶采制季节,湖 、常两州刺史,要亲临督选。并在顾渚山啄木岑建“境会亭”,共商 修贡事宜和鉴评贡茶品质,官员云集,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盛况空 前。如制作不精,运送不及时,是要治罪的。文宗开成三年(838年 ),湖州刺史裴元,便因“贡不如法”,贡茶制作不精而罢官。

  五、唐代农产品中只有茶是典型的商品化生产

  

  在唐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中,农业生产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性生 产,是一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只有茶因为饮用习俗的普及,国内销售 量不断增长,市场活跃,而且远销边疆和海外,所以是商品化生产的 典型。因而种植逐步形成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安徽祁门县:“邑之 编民五干四百余户,其疆境亦不为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 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十七、八矣。由是给衣食 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四川蒙顶茶区,“竟栽茅以规厚利,不数 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江西、浙江、湖北等省也出现 类似情况。

  茶叶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代茶商从经营性质可分为官商(即榷茶)和私商。从经营方式可 分为行商和坐商。

  

  行商:即私人茶商从产地采购,按章纳税,从南方运往北方长途 贩卖。通过行商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茶山与市场取得联系。茶叶贸 易也形成了各自的路线和市场。

  

  由于经营茶叶可获厚利,使一批“商贾以起家”,资本累积增多 ,成为富商大贾。经营茶叶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联合起来,勾通官 府,“相为表里”,挺而走险,武装抢劫财物,作为贩运私茶的资本 。晚唐杜牧任湖州刺史时曾上书朝廷云:“凡千万辈,将贩私茶,亦 有已聚徒党……所劫商人,皆得异色财物,尽将南渡入山博茶”。说 明某些私商求利心切,竞到了不讲道德不择手段坑害群众的地步。

    坐商:唐代的商业性质已由古代型向近代型转化,城市出现了固 定的市肆,商业不单是贩运而与生产有机结合,并向生产者投资、茶 商在“城市都开店铺”或“煎茶卖之”。井出现了中间商人曰“邸店 ”,即如现在的茶栈,代客堆放、卖茶叶,抽取佣金。还出现了经营 批发的茶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出现了官办或私办的原始金融组织曰 “飞钱”或曰“便换”,大大方便了茶商流通资金金的汇兑。农村出 现了“草市”和“圩市”,犹如当今的集市贸易。杜牧有诗篇描述了 浙江长兴茶山草市的情景。

    唐代的广州、闽州、扬州和明州(今宁波)是茶叶对外贸易集散 地,日本、新罗、印度等国都来华贸易,所有这些新鲜事物的涌现, 更加促进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

  六、唐代的茶政

  茶政是指行政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也可以说是茶叶经营的立怯。 我国的税茶、榷茶、贡茶、茶马市制度均始自唐代。从茶法也可以窥 视唐代茶叶商品经济的发达了。

  

  初唐执行“去奢省费”勤俭建国的方针,政府全年开支不到三百 万,中宗登基之后,渐兴奢侈之风。玄宗后期,政府开支每年竟达一 、二千万。赐安禄山宅第,令不限财力,务求壮丽,以上银为厨具。 安史之乱,军费开支浩繁,而且藩镇割据,截留中央税赋。致使中唐 时期出现了财政危机。到肃宗时,兵灾岁歉,财政更加空虚,到德宗 年问,已十分枯竭。而中唐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购销两旺,“山泽以 成市,商贾以起家”。在这种形势下,李唐帝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开始制定茶叶经济法规,且历代沿袭下去,成为定制。

    税茶: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户部侍郎赵赞为充盈国库,赡 济军费,建议竹、木、茶、漆皆征10%的税。当时是作为权宜之计, 所以至兴元元年(784年)下令停征。把税茶法规固定下来是贞元九 年(793年)正月的事。盐铁使张滂因赋税不足,国用匮乏,在产茶 州及交通要塞,委派盐铁度支巡院设置茶场,由主管官吏分三等定价 ,每十税一,自此税茶在我国历史上宣告正式建立,年得钱40万贯, 一律解送中央,由朝廷直接掌握,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支往。州县看到 中央征收税茶,他巧立名目,投立关卡,敲诈勒索,对正常的茶叶贩 卖破坏性很大。

    自武宗起开始禁缉私茶,文宗开成五年(840年)规定:“纳钱 决杖之法”:茶农私卖10斤至100斤,纳钱100文,决脊杖20下;至300 斤,决脊杖50下,钱如上数。三犯之后,“委本州收管,重动徭役” 。商人私贩,从10斤至300斤,决脊杖15下,“其茶并随身物没纳, 给纠告及捕捉……送本州收管,使别营生。再犯不同多少,准汝处分 ,三百斤以上即是恣行凶狡”。宣宗大中(847-859年)年间,盐铁 转运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条”,禁止各州层层设卡,并取缔私茶,保 障了合法茶商的利益,使“商旅既安,课利自厚”。但禁令残酷,贩 卖三次,每次满三百斤,论死。结帮长途贩运者,不论多少,一律处 死。茶农私贩100斤以上,杖脊。犯三次处以重役,毁弃茶园者,以 盐法论处,大大强化了茶法。因此“天下税茶倍增贞元矣”。突破年 收税80万贯,“盐茶之利溥于丁田”。

  榷茶:这方面的内容见《榷茶制度》一文。

  贡茶:贡茶起源于周武王,但那时只是萌芽状态,仅是部落向王 室敬献的礼品,尚未形成制度。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种是官焙制,已如前述,一种是定额上贡制,计有包括紫笋茶在 内的十六个州(郡).这是国家级贡茶,地方官吏也自行制定贡额, 中饱私囊,所以其数量当不在少。

  

  贡茶是赤裸裸的掠夺,加重了茶农的负担。其特征是产品直接供 朝廷使用,不是商品化生产。它绕过商业流通渠道,缩小了商业经营 的范围,是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贡茶制 作精良,产品质量优异,这就推动了技术进步。同时对增进地区联谊 ,发展驿道交通,客观上也起了推动的作用。

  

  马市茶:也起源于唐代。安禄山反唐时,回纥曾两次派兵助唐平 乱,为酬谢回纥军援,至德二年(757年).唐送回纥绢二万匹,回 纥则赠唐骏马二万匹,换回茶和丝,自销之外,运往中亚地区销售, 对回纥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此,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对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互市政策,宋、明时期也有所发展,,成为封建 国家一项边陲要政。

  在唐代,农产品商业化进程并不显著,事实上直接连销国内外市 场主要只有丝绸、陶器和茶,所以茶的商业化进程十分典型,商品经 济繁荣昌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