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引导
发布时间 2009-07-05 浏览 22554 次
,社会风气渐次纯化。“茶导引”的微妙功能于是显现。群体活动的社会效益如此,个体活动的社会效益也不逊色。应该相信,即使是独自品茗,在不同程度的入静状态中,人体的“心理场”自然提高了灵敏度,可与“物场”(包括茶、茶具、环境等)交感而促成人体自身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是以袁枚深有体会地说:饮工夫茶,“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当然,在饮茶群体中,或许有人专为解渴而来,根本不去理会什么品不品。解渴也好,只要他专注于解渴,同样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入静,气场也随之产生;何况周遭尚有强大的气场在。因此一入茶座,人们何以表现出较多的礼貌,道理原来在此。

   不有更玄的东西呢:专心读书,也能引导入静;“专注”则能将书中字句变成入静的“口诀”,推而广之,只要高度集中精神于本职工作,便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气功态。若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像驼背丈人用竹竿黏蝉(《庄子达生》)、木工阿庆制作悬挂钟磬的架子(《庄子达生》)、庖工替文惠君宰牛(《庄子养生主》)那样,则已属完全进入气功状态了。体内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于是达到神科其技的境界。这便是“场”的效应。我在《导言》中曾谈到罗汝芳用“童子捧茶“的故事阐释“百姓日用即道”。童子捧茶,神情专注,他显然外于气功态中;童不自知,罗汝芳却看出来了。遗憾的是,即使是唐代聚饮各位,往往也陷于如《易系辞》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道”的境地(陆羽《茶经》中就没有谈到这个问题)。难怪释迦牟尼悟道后也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知也好,不知也好,“茶导引”之影响力惟有程度深浅之别,而绝不会是“零”。

   “茶导引”现象,表明气场的存在,可使社会互动得以实现。故知在形态各异的复杂事物中,其整体运动规律却是何等地相假似。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