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反复协商,去年下半年,市政府最后与企业达成共识,出资150万元正式收购“越乡龙井”茶叶商标。由此,“越乡龙井”品牌整合拉开序幕。
商标由新成立的市越乡名茶协会出面接收,并且将已经通过QS认证的9家企业吸收为会员,共商品牌运作大计,初步达成共识:同意采用“越乡龙井”商标加企业商标即母子商标形式。专门负责品牌运作的机构――嵊州市林产品品牌建设办公室也随后组建,一整套从商标管理、包装管理、生产流程到质量控制的统一制度相继出台。
而另一个醒目的转变是,“越乡龙井”品牌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出现在它能够出现的任何一个地方。2009年3月28日,嵊州(中国)茶叶城开业,“越乡龙井”和市政府打造这一品牌的决心一起,展示在应邀前来的茶业界嘉宾和省内外新闻媒体的面前。“华发”在这里开出了第一家越乡龙井专卖店;从这里出去的茶叶,无论大小包装,都打上了越乡龙井商标;矗立在104国道入城口的那块广告牌上的内容,也换成了越乡龙井;今年5月,为了让越乡龙井在全国各地先“混个脸熟”,市政府还借鉴了安溪铁观音的做法,对于开办越乡龙井专卖店的,给予1-3万元的奖励……一项又一项的整合措施,不断为丰富“越乡龙井”品牌内涵加码。
政府的强势推动,也激发了全市茶叶产销各个层面的品牌热,几个月之内,全国各地的60多家嵊州茶叶专卖店,挂出了“越乡龙井”的牌子。打越乡龙井品牌,一时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这个原本寄予了做强茶叶产业厚望的品牌,经过了多年沉寂之后,再次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事实证明,政府这次品牌整合是非常成功的。”市林业局副局长詹国英说。品牌整合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成效,跟我市近几年来不断夯实茶叶产业基础是分不开的。早在5年前,我市就从源头抓起,从基地建设、培训、名茶加工集聚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逐步优化提升。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多万元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对发展良种茶,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建设名茶加工集聚区、茶青市场、初制茶厂优化改造、QS认证等进行补贴,对茶叶规模企业上缴的地税按比例给予补助。在工业化理念指导下,我市率先进行了名茶加工集聚区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有效解决了原先名茶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有力地推进了名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
经过这一系列培育和努力,几年间名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从2004年起,龙井茶炒制大赛从“市级”上升到“省级”,市政府与省里联合举办了3届扁形名茶炒制大赛;累计培训万余名炒茶能手,每年为各地茶农增收超过2000万元;越乡龙井跨出国门参加中法国际茶文化节,茶王陈国仁首次代表全国茶农出国,在巴黎为近万名外国友人作龙井茶炒制表演……
我市培育名茶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省政府领导和省内茶业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茅临生副省长先后两次对我市名茶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其中名茶加工集聚区建设的做法在全省推广。
一切并非全为了参评。但是,越乡龙井荣膺第二届浙江十大名茶榜首,这无疑是我市品牌重塑之后所得到的第一笔最令人欣喜的回报。(原题为《整合:一个品牌的重塑--我市打造“越乡龙井”品牌系列报道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