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回忆起25年前的这一殊荣,很多人还津津乐道,但25年来,嵊州茶叶经历了更多的变化、演进,开始形成更加庞大的产业轮廓。
近年来,我市无论是茶园面积、良种茶面积、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以及龙井茶产量、绿茶出口量,都名列全省前茅。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产地、最大的珠茶集散中心、国家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基地、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强市……一个又一个的称号,不断刷新着我市茶叶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而从上世纪末开始兴盛的龙井茶,更以它良好的效益,成为千家万户的创收主渠道。目前,我市龙井茶产量占全国龙井茶总量的27%,30多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金奖。全市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猛增到8.2万户,30万人,山区农民收入60%~70%来自茶叶产业,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9187元中,茶叶贡献了2568元。嵊州茶叶,还培育了一大批茶商,他们打通了嵊州茶叶走向全国的通道。在山东,嵊州茶叶占到了整个市场的40%以上,在号称中国江北第一茶市的山东滕州茶叶市场,销售的茶叶中80%是嵊州茶。一条绿色的财富链,连接着从青山绿水间到杯盏飘香的所有环节。
然而,大步奔跑的嵊州茶叶产业,在规模与品质等诸多方面甩开对手的同时,它在做强的路上,却狠狠地摔了一跤。这块绊脚石,就是品牌。
2004年,省农业厅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决定对全省名茶进行一次综合实力的全面比试,并评出十大名茶着重向外推荐。这一年,政府多年来扶持的地域公共品牌“越乡龙井”参评。当时,嵊州茶叶在省内和国内占据了公认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当大家对它的入围寄予厚望的时候,越乡龙井却以一票之差,与浙江十大名茶失之交臂。
意外的失利,几乎成为嵊州茶叶产业的切肤之痛。痛定思痛,与茶叶产业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反思。优势无可争议,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于品牌。这些年来,隔壁新昌“大佛龙井”声名日隆,而我市茶叶产业的众多品牌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越乡龙井”尽管是全市名茶的龙头品牌,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无论其知名度,还是影响力,在全省众多品牌中,显然身板单薄。
“浙江省十大名茶中没有嵊州的茶叶品牌,那是一种缺憾。”尽管名落孙山,但对嵊州茶叶的惋惜之情,仍然成为当年评比之余的共同话题。而对于我市的茶叶产业来说 ,这一失败损失惨重:它不仅没有获得本应该有的肯定,而且还错失了品牌进一步打响做强的绝佳机会。
去者已逝,来者可追。收拾心绪的嵊州茶叶产业把目光投注到了下一届的十大名茶评比上。作为主管部门的市林业局几乎是向市政府立下了军令状。“我们全局乃至分管的市里领导,都憋了一口气,只许成功,不容失败。”市林业局局长王正军笑言,他们内心都有这样一个“情结”。五年磨一剑,一场以品牌整合为主战役的产业提升大布局由此拉开。(原题为《情结:这口气憋了五年--我市打造“越乡龙井”品牌系列报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