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所谓饮茶环境,不仅在景.在物,还要讲人品、事 体。翰林院的茶宴文会,虽为礼仪,而不少风雅。文人相聚,松 风明月,又逢雅洁高士,自有包含宇宙的胸怀和气氛。禅宗苦 修,需要的是苦寂,从寂暗中求得精神解脱,诗词、弹唱、花 鸟、琴韵自然不宜。而茶肆茶坊,却少不得欢快气氛。家中妻儿 小酌,茗中透着亲情,友人来访,茶中含着敬意。边疆民族奶茶 盛会,表达民族的豪情与民族间兄弟情谊。总之,饮茶环境要与 人事相协调。闹市中吟咏自斟,不显风雅,反露出酸臭气,书斋 中饮茶、食脯、唱些俚俗之曲自然也不相宜。
中国人所以把品茗看成艺术,就在于在烹点、礼节、环境等各 处无不讲究协调,不同的饮茶方法和环境、地点都要有和谐的美 学意境。元人《同胞一气图》画了一群小儿边吃茶边烤包子。使人既感受到孩童的可爱和稚气,又体会“手足之情”。倘若让这 些孩子正襟危坐,端了茶杯摇头晃脑的吟诗,便完全没有韵味 了。所以,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都有幽雅的茶室或清风明月。“俗 饮”未必俗,故作风雅未必雅。中国各阶层人都有自己的茶艺, 各种茶艺都要适合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精神气质。这样,才能 真正体会茶的作用。因此,评定茶艺高下很难一概而论,只有从 相关的人事、景物、气氛及茶艺手法中综合理解,方能得中国茶 道中艺术真谛。
中国历史上,好的茶人往往都是杰出的艺术家,唐代的饮茶 集团、五代的陶毂、宋代苏轼、苏辙、欧阳修、徽宗赵佶,元代 赵孟兆(原字左为“兆”,右为“页”)、明代吴中四杰,清代乾隆皇帝乃至近代文学大家,都是既 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艺术造诣又懂茶理的。可见,中国人饮茶称 为“茶艺”并非自我吹嘘、夸张之词,而确实在烹饮过程中贯彻 了艺术思想和美学观点。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中国茶艺看作一种 技法,而应全面理解其中的技艺、器物、韵味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