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评人:卢福娣,童宗 寿等。
3 讨论
采摘后的茶鲜叶中含有多种酶如PPO、POD等,其内含物的变化是以酶促反应为主。在与锅炒 、蒸气等杀青方式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微波杀青具有速度快、均匀、酶失活彻底、杀青叶色 变化较小等优点。鲜叶杀青后,体内酶促反应中止(表5),而以内含物为底物的化学变化成 为杀青叶劣变的主导因素。杀青叶抽气后,氧化反应由于缺少氧气条件,进行缓慢,加上低 温贮藏和有色塑料袋的闭光作用,使得以杀青叶方式贮藏绿茶原料成为可能。表5 绿茶微波杀青过程中β-葡萄糖甙酶的活性变化Table 5 Variation of β-glucosidase activity during microwave de-enzymi ng of green tea 鲜 叶摊放叶微波杀青1 min 微波杀青2 min 光密度(OD) 1.420 1.726 0.016 0.002 酶活性(%) 100 121 1.13 0.14
绿茶香气形成机制非常复杂,它是鲜叶内含物(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在茶树生长和茶叶加 工过程中进行生物合成和剧烈的酶促反应和热物理化学作用的结果。这些香气物质一旦形成 后,便吸附在干茶的表面和孔隙中,从而表现出茶香,而在贮藏过程中,又缓慢地解吸附, 使一部分香气物质散失,这是干茶保鲜后,香气不高和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相对而言,杀 青叶是茶叶在制品,其内含的基质,如脂肪酸等在贮藏后,再加工,形成芳香物质,从而 有效地避免了贮藏过程中香气的散失。研究的结果初步验证了这种推断,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尚在进行中。 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张正竹(1969-),男,硕士,讲师。张正竹(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合肥 230036)童宗寿(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合肥 230036)邓娅莉(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合肥 230036) 参考文献:[1]陈家贵,黄凤兴.茶叶保鲜库设计与计算[J].茶业通报,1994,(4):38~41[2]邑田修三.生叶保管法に关する试验[J].茶业研究报告,1994,78(增刊):78~79[3]Kim J H.Effects of storage conditions on the quality of green tea[J]. 茶试验研究报告书,1995,(3):53~57[4]增尺武雄.茶蒸レ叶の冷冻加工技术の确立[J].茶业研究报告,1997,85(增刊):68~69[5]江昌俊等.茶叶中β-葡萄糖甙酶活性测定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2):212~215[6]尹军峰.市售典型茶叶包装保鲜效果的分析[J].中国茶叶,1996,(1):12~14 [7]张正竹等.绿茶贮藏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对香气的影响[J].中国茶叶加工,1999,(2):39~41 199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