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尴尬
发布时间 2009-08-05 浏览 24864 次
普洱茶,福建安溪铁观音,霍山黄大茶,广西横县花茶……举个简单例子,以电视来说,你能说是山东电视、青岛电视吗?这不是具体的品牌,具体的品牌是海尔、海信。”

赵洪认为,品牌不能泛泛化,茶叶品牌应该是某个企业的具体品牌,而不是地方的、地区的品牌,这是中国茶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点,道理非常简单,但很多茶叶企业还没认识到这一点,“包括全国都支持的北川茶”。

所以她今年选择了与有60余年历史的、云南勐海茶厂出品的著名普洱茶品牌大益“联姻”,成为大益一级经销商。“一提大益,知道这个品牌的马上就会心理反应——可以信赖,但如果提云南普洱茶,那客户不会有这种强烈的感受。”

对于中国茶品牌命名机制问题,兼任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济南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和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赵建设基本认同赵洪的观点,茶叶品牌的地理属性,他认为这是中国茶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果,“茶叶的品牌机制在历史上是纳入贡茶体系的,皇帝尝着哪种茶好喝,他不会问是什么牌子的,只会问是什么地方的茶。”

利润在流通环节

因为“怕引起误解,影响茶业声誉”,王凯(化名)在反复叮嘱记者不能透露他的个人信息后,才同意接受采访。

今年28岁的王凯,已经在茶市摸爬滚打整整12年。现在他在一座中等城市开了3家茶楼,有车有房,“混得算是有点人样了”。

1997年,从福建安溪的一所中学刚毕业,王凯就进了父亲种植的茶园。他对学习“不是没有天分”,而是因为自幼耳濡目染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想再浪费时间”。父亲用鞭子也没有把他赶进校门,最后对他就一个要求:不能抽烟喝酒。

现在已是制茶工程师和评茶师的王凯偶尔也抽烟、喝酒,他对记者说,“父亲的要求是出于职业原因,和茶叶打交道要求味觉和嗅觉必须敏感。现在抽烟喝酒也是职业的要求,开茶楼就是要交朋友,烟酒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让他骄傲的是,尽管年轻,他现在对铁观音的鉴别已经达到能“通过眼观闻香即可品断茶叶产地、树龄”的程度。

茶园作为茶叶产业链的源头,还算是收入不错的,王凯度过了愉快的三年茶农时光。但从成为制茶工程师见了世面以后,他发现“真正的利润在流通环节”,就不安分起来。“那时候做好的茶每斤二三十元就算价钱高的了,茶商收购后再挑选加工卖到茶叶店就成了五六十元,而茶叶店再卖出去基本就在百元以上了”。

不久,他说服父亲在一个新兴的茶叶批发市场租了间20平米的摊位,自产自销。“一年租金八万,当时是个大数字,现在连零头都不够”。王凯运气不错,五年后茶叶批发市场火了,更名为茶叶城。“租金炒到了惊人的五六十万。”王凯说,“当时我已经扩大到了三个大商铺,也不卖茶叶了,转手就把商铺租了出去”。

2005年下半年,王凯开始到三线城市办起茶馆,“一线二线城市投资风险太大”。茶楼的利润一直是非常高的,一壶茶的利润至少300%。但风险也很大,茶楼投资失败的比例是1:1,也就是说每两家茶楼里就有一家会倒闭。其中主要原因一个是跟风,茶楼作为茶叶的延伸产业出现,全国早已经有了50000多家,产值100多亿元,占到茶产业总产值的30%以上,而直到现在数量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另一个原因就是暴利,茶楼的价格贵、客人少,往往来了一个客人就猛宰,往往形成恶性循环,走上了死亡之路。

幸运的是,王凯又成功了,他把这归功于成本优势——有自己的茶园。

但他自产的茶叶远称不上品牌,在两次产业化被父亲阻拦以后,他也就谨慎而踏实地过上了没有什么大变化的生活。现在他的经营利润比前几年要薄多了,但他觉得还能接受。

他当年的师傅——一位已经把产业做大的企业家曾嘲笑他“小农思维”,对此,王凯遗憾地说,“凡事要趁早,我觉得我已错过了最好的机遇,心劲不足了,尽管在别人眼里我十分年轻。不在这行不知道,全国像我这种情况以手工作坊为支撑点的茶商多如牛毛。”

形形色色的茶博会

5月下旬,从中国济南第五届国际茶博会上传出消息,此次茶博会签订交易及意向协议1000多份,现场交易及合同交易额达2.3亿元。据主办方介绍,济南茶博会已经成为中国茶叶市场流通的“晴雨表”,茶博会上订购的品种、数量,成为当年全国茶区种植、加工的重要依据。最近七年,仅济南茶叶批发市场一家的茶叶交易量就以每年10万担(1担=50公斤)的速度递增,年茶叶交易量达到83万担,年交易额超过13亿元。

而同在2009年举办“国际茶博会”的远不止济南这个第十一届全运会主办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各大城市商量好了一样,时间有序交错,你方唱罢我登场。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市级以上的茶博会全年超过80场,这还不包括一些地方举办的小型展会。平均下来,每三四天就有一场。

有“空降超市”之称的茶博会,历来是各地茶企、经销商们最为经济有效的市场开拓平台,但理性思考,如此庞杂和高密度的会展,不可避免地也让一些茶商和茶企无所适从,疲于奔忙。同时因为小型展会众多,组织方自然要千方百计地“拉人头”,使得一些所谓的茶博会质量大打折扣。

正如济南茶博会承办方之一的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副总赵建设所分析,真正站在企业的利益角度出发的茶博会凤毛麟角,有些展会仅仅只是为了做展而办展,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去做好展会宣传和买家的组织,这不但将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更是产业畸形发展的表现。

形形色色的茶博会所博览的向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各地名优茶、加工茶与茶饮料、茶机械与检测企业、茶流通企业、茶叶包装企业、茶具类企业、茶文化交流机构……不一而足。利益各方在不同的推手运作中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于是,历届茶博会传出的新闻往往都是“某某茶竞价成为天价茶”、“某大师制作的茶具以天价拍卖成功”云云,皆以高端面目出现,与大多数消费者相距甚远。

由是,茶博会在演绎出一片茶叶盛世的同时,也彰显出中国茶市资源整合能力与品牌建设能力的欠缺。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