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宝山盛产茶,属“贵定云雾贡茶”系列。清末,贵州巡抚林绍年入朝进献给慈禧和光绪帝的“贵定云雾贡茶”,多产于阳宝山。茶艺由白云僧和丘禾实共同研制,又分云雾茶、白云茶、白鹤茶等绿茶佳品,并一直由山僧掌控着该技术及延续传承。1997年,一代宗教大师赵朴初品饮此茶,陶醉之余,挥毫书下“佛茶”两个大字。
站在山顶,依稀可见阳宝山麓的片片茶园,联想那曾经的佛茶文化以及遥远的历史沧桑。
关于阳宝山的佛茶,据史料记载和传说,明代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起兵后,建文帝神秘失踪,从皇宫暗道安全逃出后,曾先后到过云南、四川和贵州镇宁、朱昌等地,最后到贵定隐身在飞凤寺后的仙人洞,品茶养性修善。据《贵定县志稿》记载,此地成为白云大师藏身修炼之所,今有丹灶遗迹。
如此高贵的血统,使得阳宝山的茶叶频频见诸于各种历史文献。《贵州古代史》载:“栽培茶树……。贵定阳宝山、翁栗坡、五柯树、摆耳等地出产,特别是贵定阳宝山的云雾茶最著名,色清味香。”清《黔南识略》载:“山顶茶茁云雾中,为贵州冠。今犹充贡,岁出常不足”。《金鼎山云雾茶歌》载:“黔中茶品阳宝绝,贡茶不盈常外传。”
明清两代,贵州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自已的地位和地方特色,阳宝山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其代表杰作之一。临山寺而观,夜闻钟鸣,晨观日出,寺隐雾中,紫气氤氲;前后两峰连接,“千里云山,一望无际”,呈“云联一片寺前寺;露拥千层山外山”之景象,被古人喻为“小泰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旅行考察经新添卫(贵定)时,曾住宿于阳宝山,历代各方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常上山赋诗作文,昕经礼忏。民国年间,灵法和尚住持之时,阳宝山直辖脚庙有南山寺、牟珠洞、高贞观、城隍庙、金山寺等,各寺庙香火很盛。明代名儒、翰林丘禾实和官至辽东巡抚的丘禾嘉均在阳宝山读过书。
莲花寺东南为贵定县城,西面为洛北河景区,东为德新镇。云雾山脉条条可数,沟壑平地历历在目。立于莲花寺,环顾四周,众山皆小,唯我独在。可观红日喷薄,可擎白云青天,可邀落日对酒,可揽星月同眠。此番美景,凡来此者无不贴诗作赋,抒发一番。徐霞客、王士性、张澍、赵翼、檀萃、林则徐等名人曾到此游览,并留下一批宝贵的文学遗产和艺术精品。明末进士邱禾实与其弟邱禾嘉攻书于此,赋诗“晚宿芙蓉第一峰,醒来寒气动雾容,自有野猿能献果,虚谷犹传子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