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不是呼唤政府支援的唯一原因。中国茶叶独特的文化内涵,让其承载着国际文化交流大使的职能。
蔡军说,中国茶叶出口再度腾飞,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政府支持是拉动出口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动力。
宿命、契机与出击
1886年,对于中国茶叶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中国茶叶出口13.4万吨,创下新中国建国前的历史最高记录,然后转入全面衰落,出口量不断下降。在此之前,中国茶叶一直在国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1886年,世界历史正在上演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已经普及,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正在蓬勃发展,化肥和农业机械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逐渐成为工业文明的一种补充。树种移植、改良、大规模种植和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已经是时代的标志。
1886年前后,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中国,也是欧美殖民者的中国。
在这个转折点,中国茶叶陨落了。然而,陨落的,不只是数量,还有更重要的——国际贸易话语权。
一直以来,中国垄断着茶叶国际贸易货源,是唯一的供货方。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虽然垄断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专卖权,大赚垄断利润,但是依然必须听从中国政府的买卖决定。1834年,清朝道光皇帝拒绝与英属东印度公司继续签订茶叶贸易合同,英国决定在印度、斯里兰卡等殖民地移植中国茶树。当时的科技进步,为英国人的梦想提供了便利。其后,当21世纪印度和斯里兰卡独立后,英国人又将茶叶种植迁移到肯尼亚,于是形成了现在的国际贸易格局。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林齐模认为,1886年前后,在国际市场,以英国为主的国际资本,实现了对国际茶叶市场的重构。在国内市场,国际资本与国际贸易商联合,通过资本借贷、海关等,操纵着中国茶叶的生产和贸易节奏。另一方面,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的政府支援,远远小于国外茶叶。自此,中国茶叶出口彻底走入了下行通道。
然而,中国茶叶衰落之路,并不孤独。同期,东南亚的特色农产品制造业,也上演着同样的悲剧。这,也许是一种宿命。
显然,这不是一片树叶的独角戏,是一个行业与国际政治版图的较量,也是传统生产方式与国际化大生产的抗争。如今的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潮流。在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跨国公司主宰国际贸易的时代,中国茶叶突围,需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重构,获得国际贸易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竞争对手并不是肯尼亚、印度等产茶大国,而是控制消费市场的流通企业。
话语权的改变,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施云清说,“国际贸易中的红茶,主要是红碎茶,而且口味偏重,这种品饮习惯和口味已经延续了几代人。中国红茶的优势在工夫茶,让已经成熟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适应中国红茶,是非常艰难的。改变消费习惯,需要强化宣传,也需要引进新科技,发扬中国茶的优势,同时适应、影响国外消费者的口味。”
蔡军说,“近年来,我们商会通过参加国际贸易组织,一直在积极谋求更大的话语权。随着中国茶业力量的增强,中国一定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孙宇说,充分挖掘工夫红茶的品质优势,可以考虑推广尼龙袋泡功夫红茶。今年,由于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等国遭遇干旱,国际红茶供应紧张,物美价廉的中国红茶成为进口商的最佳选择,为中国红茶提供了契机。把握机遇,主动出击,中国红茶一定能在国际市场重塑百年前的威风。近年来,乌龙茶出口份额不断增加,也为中国茶叶出口留下了异军突起的机会。(原题为《在历史的困境中崛起--新中国茶叶出口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