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临近秋收 农机“扬威”农业“添翼”
发布时间 2009-09-11 浏览 23644 次
到农忙季节都派上了用场,现在不说用 了,见都很少见了!”聂乃法对记者说。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农村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各类传统农具在农田耕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翻开历史档案,1955年,当时的济源县调进了第一台热特25型拖拉机。此后的20多年间,济源县的农机化程度虽然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水平低下,到1978年,农机总动力不足1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46台、小型拖拉机1654台。改革开放30年,我市的农业机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至2008年,我市农机总动力已达101.8万千瓦,拥有拖拉机1940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00台,配套农机具6793部。一大批新型农业机械如耕作机械、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渔业机械、林果业机械、烟叶机械、其他经济作物机械等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0亿元,经营总收入 达到9.1亿元。2008年,我市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9%,较1978年提高了52.63个百分点,预计2009年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可突破82%.几十年过去了,在我市山区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聂乃法,如今家里也购置了农用三轮车、小型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农机具,一年到头既省时又省力。

  和农机装备总量同步迅速增加的是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迅猛发展。1956年,当时的济源县成立了县工业生产合作社,负责全县农机的制造、维修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农机服务站和村级机耕队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经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省农机局提出了重点建设“三门市”的目标,即“配件门市部、维修门市部、加油门市部”,并通过奖补计划内柴油的方式,为基层服务组织注入活力。20世纪90年代末,国有农机服务站和部分村级服务队的服务功能逐渐削弱,以农机大户和村集体为主要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我市建立了第一家农机合作社-- -济源古轵生态苑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同年,河南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第一次在全省范围内对农机合作社进行了扶持。思礼镇涧南庄村是我市第一个在全省获得3万元农机合作社发展扶持资金的村,农机合作社建设从此在我市拉开了序幕。如今,这个村不仅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而且全村800多亩土地全部得到流转。涧南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信普深有感触地说:“农机装备加强了,农民才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现在,我们村8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并规划为工业区、养殖区、蔬菜大棚区和高效农业区,村里的劳动力不用再辛辛苦苦在地里刨食,还都有事干!”截至2008年,全市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0个、农机示范园区5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403个、农机维修网点382个、农机户47307个,其中农机专业户9515户,从业人员达到52447人,从而健全了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国家补贴农民购机热情大提升

  在梨林镇良庄村合力农机合作社,记者见到了合作社负责人吕玲玲。她正和伙伴们在检修农机具,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准备。吕玲玲是一个农机专业户,开始时用农机为自己耕种,后来慢慢发展到为全村人服务,为周边村群众服务, 并到河北保定等地开展跨区作业,收入不菲。“这都是国家政策好!”尝到甜头的吕玲玲笑着说。她说的“好政策”,主要是指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吕玲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现有农机估价80多万,其中政府补贴近30万。“说实话,没有政府补贴,我们肯定没有能力购置这些机械,也形不成这样一个具备收、耕、种一条龙的农业机械合作社。”吕玲玲说,“有了好政策,咱就要珍惜。今年,我们准备再购置一台大拖拉机和一台玉米收割机,明年还会根据情况添置一些机械设备。”

  像吕玲玲这样从农机补贴中受惠的人不在少数。抓住近几年各级财政资金向农机购置补贴的大好机遇,我市也逐步建立了农机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且资金数量逐年加大。随着国家到地方对农机投入的增加,农机补贴的不断加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农机热不断掀起新高潮。从2004年到2008年,我市利用各级财政投入直接用于购机补贴的专项资金达到935.93万元,对1732台(套)农机具进行了补贴,购机总额3040万元,直接拉动社会投资2000万元。2009年上半年,完成补贴资金1105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8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5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90万元,占年度总任务的100%,补贴各类机械1063台,购机总价款2614万元,直接拉动农民投资1509万元,受益农户达721个。农机化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装备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了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机扬威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

  在王屋镇清虚宫村,坐落着一个明星农机专业合作社-- - 现代农机农民专 业合作社。这是为了更好地为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设施服务而打造的标准化农机大院,作业面积超过500亩,可以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切实降低劳动强度,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王屋镇清虚宫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说得好:“农机合作社的建成,把山区农民从原始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农机合作社,我们山区农民也实现了‘农忙’变‘农闲’的梦想!”

  我市通过实施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和引导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和新型农业机械,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机的科技含量,有力地增强了农业装备实力,进一步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大大提升了全市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了基础。2003年,我市开始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2008年,我市的保护性耕作被列为农业部重点项目,目前,全市已落实面 积近2万亩,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现场演示会7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培训农民1800余人,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210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所有这一切,与农机发展与推广不无关系。

  谈到下步发展,市政协副主席、市农机局局长董亚丽成竹在胸:“今后3到5年,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成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农业科技应用的重要载体,通过农机合作社整合农村现在的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人才、技术、信息等多个方面的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大大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回顾往昔,我市农机事业一路风雨一路歌,在玉川大地上谱写出绚丽的篇章;展望未来,我们深信,在党的惠民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农机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