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无论是经营者、生产商还是专家学者、产地管理部门,都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普洱热是“虚热”吗?到底能“热”多久呢?会不会爆起爆落?这些问题的核心便是普洱茶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上述顾虑是有历史依据的。有着千年发展史的普洱茶,在明清时代就曾经“名重天下”,但后来又寂寥许久。1950年以来,现代普洱茶发展有三波热潮:第一波是在四五十年前,香港茶楼兴起喝普洱加菊花的“菊普茶”,带动其商业市场;第二波是在15年前,许多砂器收藏人转向了品饮及收藏普洱茶,进而引发了普洱茶市场热;第三波就是在当下,三四年前在广州开始吹起了普洱流行风,并逐渐自珠江三角洲扩大到全国各地。
从目前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时下的普洱热和以往有所不同,即它有着更为强大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从投资需求来看,我国普洱茶主产地云南省已将其作为促进农民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形成了生产链条的利益共同体。调查显示,云南省现在投入普洱茶产业的资金最少在10亿元。2005年全省新增加工厂400家左右,产量达5.2万吨,比上年增加1.6倍。像思茅市去年投入3000多万元,只收了300万元左右的税,目的就是要放水养鱼,让这个产业有充足的养分不断长大。从消费需求来看,普洱茶已成为世界性的茶饮市场新热点,在国际市场由亚洲走向欧美,在国内市场由高端走向大众。从进出口贸易来看,进入21世纪,我国普洱茶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总量已达60000吨。正如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所说,普洱茶世界性的利润空间还远未发掘,其经济价值的充分开发将带来更大的市场飞跃。
不容置疑的是,普洱茶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质量及市场准入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规范,以致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无序。要保证普洱茶热能平稳、长久地“热”下去,当务之急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对普洱茶文化与科技的深入挖掘,特别是对普洱茶种质资源、群落下分布、历史沿革、加工工艺、市场营销、古茶树保护、茶马古道以及茶文化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正确引导普洱茶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抓好普洱茶市场准入标准、茶园茶厂技术改造和优势品牌打造3个环节,加快市场营销体系、科技支援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管理服务体系4项建设,使“中茶”、“大益”等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推进普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