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红茶相关介绍
发布时间 2009-10-07 浏览 27003 次
国民党官僚资本加大对茶叶贸易的垄断,茶农受荷捐杂税层层盘剥,辛苦劳动却入不敷出。解放前夕,安化诸多茶叶重镇,如小淹、边江、江南、雅雀坪、酉州、黄沙坪、东坪等处,大批茶行倒闭歇业。到1949年,全县仅产茶2370吨,茶区经济衰退,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经济和政策上为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注入血液。发放大米帮助茶农复垦荒芜茶园,取消苛捐杂税,无息贷粮贷款,无偿推广揉茶机,对新发展茶园和低产茶园改造给予经济补贴,采取一系列奖售措施,鼓励了茶农积极性,茶叶生产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代”。1952年,安化全县茶园面积由解放初的7万亩恢复到10万亩,产量由2370吨半加到4456吨。茶叶生产全作组织的成立和制茶机械的推广,进而兴旺了安化茶叶。1958年,白沙溪茶厂改制花卷为茶砖获得成功。1959年,县茶场创制出享誉全国的名茶“安化松针”,并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珍品送寄毛泽东主席品尝。从1977年至1985年,安化产茶量由5645吨增至8500吨,收购总值由753万元增至1891万元。

黑茶红茶是安化茶叶的大宗产品,绿茶也具有一定规模的年产量。但真正能代表安化黑茶制造肇始于明初,工艺经历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和铸炼逐步成熟。时早产于小淹苞芷园,以后溯资江向上扩展,逐遍及全境。黑茶制造重视茶叶原料品质和制作工艺,以此形成自身独特的风味。安化黑茶以“六洞茶”最为著名,火烧洞、条鱼洞、漂水洞、檀香洞、深水洞、仙缸洞之茶,供不应求。单就品质而言,则以田庄之高家溪、马家溪所产量佳,俗称“高马二溪茶”。邻近桃源、沅陵等县也仿制黑茶,运至安化各埠出售,品质较次,称为“外路茶”,而安化本地所产则称为“道地茶”。前来安化采购、设店的茶商,有晋、陕、甘、鄂等省籍客商,各成一行帮。以晋、陕茶商资本为最雄厚,经营也最早,曾在冷市桥口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互保。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