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
茶叶加工技术仍围绕大宗茶扩展,80年代末迅即转移到以名优茶开发为中心的工艺创新、工具(设备)创新、产品创新,以及
茶叶包装、贮藏技术进步。
茶叶深加工技术研究,成果显著,但商业化进程缓慢,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需求不足;二是成本、价格和质量等问题尚待解决;第三,
茶叶市场营销技术进步。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没有市场营销的概念。在中国,市场营销技术的导入,只是近些年的事,尚处于幼稚的起步阶段,市场调查、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等环节,在许多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仍是空白。由于买方市场形成的时间不长,营销观念尚处于转变之中。一些已经开展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策略的企业,往往缺乏成本和效益概念,事倍功半。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对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对部分农产品的流通体制进持改革,
茶叶市场从此放开,这一变革为
茶叶产销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生产的高速发展,1997年
茶叶总产达61.3 万吨,比1978年26.8万吨增长 128.9%,
茶叶平均亩产47公斤,比1978年30公斤增长56.6%。
茶叶市场的放开,生产的高速发展,满足了市场需求,完全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
茶叶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如今,
茶叶已经由过去的奢侈品变为了广大国民喜爱的大众健康饮料。
此次活动由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中国食品》杂志、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北京东方国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香茗源茶楼、北京泉茗缘国际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林绿源(北京)茶树花研究发展中心协办。作为组办方之一——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高淑惠老师表示,这样的活动形式多样,氛围融洽,今后还将多多举办,欢迎更多的茶界精英前来参加,共同探讨和交流。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刘崇礼,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邵曙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吴甲选,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张素娟,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舒曼,北京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刘珏等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