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性系良种的栽植技术
70年代初,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扶持每年从福建、浙江等省引进大批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发展新茶园,但由于沿用种子苗移栽法,成活率不高,有的年份因伏旱成活率仅有30%~40%,挫伤了群众发展无性系良种的积极性。1975年,无锡市大浮林果场于坡地采用低沟栽植法移栽福丁大毫无性系茶苗,在种植行上开深20~25厘米的种植沟,沟呈船底形,然后将茶苗栽在沟中,浇一次透水,上覆盖松土,使茶苗根颈部低于地面10~12厘米,有利于降雨和干旱时灌溉水停留沟中,保持土壤水分。当年10月检查,茶苗成活率达90%以上。80年代省农林厅在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的同时,也推广了坡地低沟栽植法,全省各地在应用中又根据各地情况,进一步发展为全面深翻,开好种植沟(沟深50~60厘米,宽60厘米),分层施足基肥,坡地低沟保墒定植,平地或洼地平沟防涝。句容县高庙茶场拓植无性系良种茶园115亩,移栽茶苗采用开好种植沟、施足基肥、选择壮苗、低沟栽植、粪水浇苗、留苗补缺等配套栽培技术,达到了一次成园。1991年农业部农业司领导来江苏视察茶叶生产,亲临开沟栽植现场,对这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1997年国有茶场大规模更新改造时,这一做法被列入“技术指南”。
四、肥培管理
(一)重施基肥
建国前,茶园基本不施肥。50年代茶园很少施基肥。1963年省农林厅印发的培训教材中提倡秋季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加适量氮素化肥(每亩10~15公斤)作基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秋冬基肥的用量、种类大大增加。1974年10月无锡市郊区大浮林果场在两年生茶园的茶行间深翻26~27厘米,每亩施猪灰2.5吨,可可饼3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1975年12月又在茶行间深翻40厘米,每亩施鸡灰、猪灰、豆灰10.5吨,过磷酸钙50公斤;1976年11月,茶行间继续深翻30厘米,每亩施鸡灰、蚕蛹下脚1.8吨;1977年11月,茶行间深翻33厘米,每亩施鸡灰1.3吨。通过四年重施基肥,1977年茶园正式投产,1978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亩产鲜叶672公斤,折干茶168公斤,创造全省幼龄茶园的高产记录。1978年在全省茶叶科技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从而使重施基肥的技术措施在全省推广。80年代,茶场普遍在秋茶停采后结合深翻,开沟条施腐熟饼肥(菜籽饼)每亩125公斤,磷肥40~50公斤。宜兴县阳羡茶场每年秋冬深翻施肥,耕深25~27厘米,每亩施菜饼或可可饼200公斤,磷肥40~50公斤,尿素10公斤作基肥。1980年投产茶园1470亩,产干茶231.5吨,平均亩产137.5公斤。90年代,进一步优化了肥料结构,基肥以饼肥和茶叶专用复混肥为主,数量不少于150公斤/亩,为了来年提早开采,施肥时间大大提前,改冬施为秋施,一般在9月中下旬开始,10月份施肥结束,为来年春季增产打下基础。
(二)分期追肥
50年代后期,部分茶园开始施用人粪尿和少量化肥作追肥,人粪尿多用在1~2年生幼龄茶树上。60~70年代,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高产稳产茶园的建设,茶园追肥次数和数量不断增加,一般茶季追肥3~4次,肥料多为碳酸氢铵或硫酸铵。宜兴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在1969~1973年的五年中,每年追肥4次,即春茶前施催芽肥,春茶高峰期过后施春肥;春、夏茶结束后施夏、秋肥。全年亩施硫酸铵140~170斤,各次施肥数量比例为30%、25%、20%、25%。1995年以后,由于名茶生产大幅度增加,各地追求茶园早开采,因此追肥的时间、次数、种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催芽肥时间提前至2月底、3月初,重点施足春茶结束后的追肥,并且增加了有机肥和复混肥的比重,由于很少采摘夏茶,夏茶后追肥一般不施,秋茶结束结合基肥,适当增加速效化肥,以增强茶树御寒能力。
(三)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
除了根部施肥外,70年代有些茶场试用植物生长激素“920”、“赤霉素”等进行叶面喷施,促进茶芽萌发。80~90年代有些茶场为了提早春茶开采,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在春茶期间全面喷施叶面肥3~4次。肥料种类有硫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等大量元素,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钼酸铵等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施用浓度:大量元素为0.5%~1.0%,微量元素50~500毫克/公斤,稀土元素10~50毫克/公斤。用量以喷湿叶背为度,喷施时间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喷施期以新梢萌发至一芽一叶初展时效果最好。镇江地区茶科所(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于1982~1983年在春茶期喷洒浓度为1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夏茶期喷洒浓度为0.5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生产上没有得到大面积应用。90年代以后,有些茶场在茶芽生长期间喷洒为茶树专门生产的多功能复合营养液,如“T—爱农”、“LH—P农乐”、“茶叶素”“壮茶灵”、“一喷早”等。但应用面不广,未在全省形成制度。
(四)种植绿肥
60年代开始,全省推广茶园种绿肥,以解决幼年茶园肥料的不足。秋播绿肥有苕子、紫花豌豆、紫花苜蓿、蚕豆,播种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苕子每亩播种1~1.5公斤,紫花豌豆每亩2.5~3公斤。春播绿肥有大豆、绿豆、大叶猪屎豆、印尼绿豆等,播种期在5月,播种量每亩2~2.5公斤,绿肥作物在盛花期及时刈割埋青。70年代,宜兴一些茶场对已封行的茶园采用割草埋青的方式施用绿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力。80年代以后,由于大面积发展新茶园,绿肥作物种子不足,化肥、饼肥、畜禽粪等肥源增加,茶园逐渐不再间作。
五、茶园耕翻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