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最初蓝棣之并没有被大学录取,于是高中毕业的他作了工人。“工人是要过礼拜天的。我们工作的地方在四川的一个小镇,正是诸葛亮的旱地八阵图的所在。小镇上有家茶馆,茶馆门口有许多书卖。很难想象,就是这么个地方,竟有许多顶尖的文学期刊。1958年,在四川省的一个小镇,在社会这样动荡的情况下,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我不知道别人怎么利用这个茶馆,我常常是买一杯茶,在里面读书。对这些期刊的阅读,让我有了进修文学的最初想法。当时我在这些书里读到,中国文学所的所长何其芳站在新诗的立场,与一些学者有过论争。尽管大家都出来批判他,他却可以一一反驳,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他有话语权。作为文学所的所长,他所在机构下有一份期刊,这就是他发表观点的阵地。当时我想,我一定要学文学,一定要有何其芳这样的话语权。有话语权、能够用权威的声音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我考研究生的动机。那时家里拥有看不到边的土地,没有经济的压力,我唯一的理想就是成为文学领域的专家。”1978年,蓝棣之心愿得偿,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如今的蓝教授,已经是清华文学研究所的所长。
“我喜欢茶馆里的气氛,找到书看是一种享受。我不喜欢和人群在一起,我不是政治家,我愿意读书写东西”。蓝棣之的老师唐弢先生在《述怀》诗中这样写道:“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常自足。购得清河一卷书,古人与我话衷曲”。“这是老师的最高理想,我也喜欢这样。现在我基本上每天都喝茶,过去在北京,不吃辣椒我就觉得没有吃饭的必要,现在喝茶也一样。喝茶后,头脑会比较兴奋活跃,适合工作。很难有茶让我睡不着,因为的确很疲劳,我从不失眠,因为我不会把问题带到床上。”
蓝棣之,著名文学评论家。1940年5月生于四川新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1978届研究生,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责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长期从事中西比较意义上的现当代文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正统的与异端的》、《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等,编纂图书主要有《现代派诗选》、《新月派诗选》、《何其芳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