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收储政策又是如何呢?据记者了解,国家确定收储政策预案,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是托底政策,因此将在考虑今年农民种植成本、纺织承受力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收储价格,绝不会高价入市收储。例如上年度,当市场价格异常下跌,影响到棉农的基本收益时,国家以12600元/吨启动了临时收储政策,从而稳定了棉花市场,保护了棉农的利益。
棉花市场与纺织形势利益攸关。据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及纺织企业反映,今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出口订单呈现短期化、小批量特点。虽然受圣诞节等因素影响,近期国际订单略有增加,但仍以短单、小单、急单、低档单为主,与形势最艰难的去年底、今年初相比有所好转,但回升态势并不稳定,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仍是下降的。特别是由于国内外棉花价格存在较大差距,纺织企业成本较高,竞争力减弱,爬坡艰难。棉纱价格虽略有上涨,但涨幅远远低于棉花,市场出现籽棉收购价格涨幅高于皮棉销售价格,而皮棉售价涨幅又高于棉纱价格的现象,显示纺织企业无力承担过高棉价,流通企业经营风险较大。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棉花协会负责人介绍说,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国家棉花调控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启动。与前几个年度不同的是,今年国家有较为充足的调控资源,较为灵活的调控手段,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加强调研,保持沟通,会商形势,掌握动态,根据市场变化,可以随时启动组合手段调控稳定市场。除了目前的抛储、农发行贷款风险控制等措施外,不排除适时地发放进口配额以补充国内资源。
据中国棉花协会预警系统监测,尽管籽棉开秤价格高开高走,但销售市场无大起色,多数棉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比较理性,入市谨慎。已开秤的企业少数微利,大部分出现购销倒挂。因此,新棉收购初期,市场出现僵持局面,必须准确判断和把握新棉收购形势,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