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热闹了,但是真正的有实力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茶企不多。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国茶叶何去何从,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犹如一个梗,卡在中国茶企中间。
1.多头管理,资源浪费
一个小小的茶叶,却有着好几个部门来管理。种植上归农业部管,生产上归食品,流通上归商务部,出口上还有检验检疫局等等。这么多环节导致的问题就是各有各的要求,有时候,资源浪费比较多。而印度等国家,一个茶业局就从种植到生产加工,一直到宣传推广,都整合起来。以前有专家呼吁,中国也应该成立类似的专业组织,但是,几次讨论后,都不了了之了。
2.各自为政,内部消耗
在中国茶叶领域,光协会类的组织大一点的就有五六家。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茶叶组织,每家组织都要茶企加入到自己的行列中来。于是,各类名头满街飞。还有就是产茶的地方就这么十几个,办个什么活动,都是这些人被邀请来邀请去。而且大家对于一些大的企业都是趋之若鹜,又要相互争夺政府资源。而政府也是谁也不能得罪,每家都有自己的背景。这样大家都是你争我夺的,力气花在了内耗上。
3.文化过度,消费不足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茶本来是生活中的事,经过文人的渲染,一下子高贵了起来。也一下子把茶叶和老百姓的距离拉远了。
茶文化本来是好事,让我们在体验茶香的同时,还多了一些情趣。可是,一旦这文化过度了,就抑制了消费,仿佛大家一夜之间都不会喝茶了。
很长一段时间,茶叶界有人在讨论茶是属于文化商品呢,还是属于大众消费品呢?从长远来讲,茶一定是大众消费品,而且还要是快速消费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茶业做大。
4.品种、品级过多,鱼龙混杂
这个问题长期存在于茶叶界,一位从事四十多年茶叶生产贸易的老茶人,至今还在抱怨,就一个龙井还要分出十级,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每次出口一次产品都会头大一回,搞不清楚。自己人都不清楚,让老外能清楚就更难了。更有甚者,有很多老茶客,还就喜欢单枞。一棵茶树一个品种,这让消费者更加无从选择,最后就是干脆不选择了。
更有一些茶商,利用这种知识壁垒,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于是,大家喜欢名茶,却不懂名茶,以至于专家自己都说,送礼我送龙井,自己喝茶就买些好的贵州茶。
中国茶品种多,光每年的各地名优茶就能评出上百个来。每种名茶又能分出几个级别,这样的分类体系,导致的就是价格体系更加复杂。价格体系过于复杂,商家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就会提升。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不买了。
行业整合,再度扬帆
以上的问题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茶人梳理这些问题,就是要从中看到我们的未来是怎样的。现在一些好的现象出现了。
1.跟随市场,研发产品。
产品的丰富和消费形式的多样,才是真正扩大茶业的一个支点。而这个产品一定是来源于市场。
以前的茶人基本上是我能做什么茶,就做什么茶,没有人研究这个茶是给谁喝的。大家的感觉就是茶这个东西从古到今就是这样,没有啥可创新的了。但是,现在市场上人们的观念变了,如果茶叶只是卖给老茶客的话,那么这个市场肯定是越来越小。只有不断创造消费者对于茶的新的需求,才能扩大茶叶的消费,从而带动生产。
那么,我们说的茶叶市场主要是用现代营销的观点细分出来的。比如,湖南的黑茶,以前是作为边销茶销到边疆的。由财政补贴,价格很便宜。过去由于那里蔬菜少,边销茶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发现,黑茶还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尤其是对于消除体内油脂有着特殊的作用。
但是,以前黑茶为了便于运输,成品茶要不是做成茶砖,要不就是做成茶桩的形式,饮用不方便。于是,有一家黑茶企业就转变了思路,开发了一种叫“黑玫瑰”的小包装黑茶,专门针对女士减肥市场,一经推出,市场反应热烈。
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就把一个低档的黑茶做成了高档的美容饮品。同时,市场也不一样了。不再是边区人民了,而是城市里面的白领女性。这样市场价值就提高一大块。
那其他茶叶种类呢?
2.简化标准,扩大消费。
每年的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评选不仅是业内最高水平的茶叶质量大赛,也是茶叶推广的一个有效手段。在目前市场环境下,这种方式仍然是需要的。
但是,在评选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光绿茶就有上百个品种参赛,而且芽茶居多。做茶叶的都知道,每年的明前茶产量不高,但是价格却可以卖到很高,销售收入也几乎占到一年收入的一小半。但是,在评选中,专家对于芽茶都评分不高。因为这不利于茶叶的整体发展。
就拿龙井来说,芽茶一般价格能到每斤5000元以上,而后面采的茶制作的龙井就只能卖到一斤100元了。正是这种巨大的价格差,使得茶叶分级成为一个很专业,很需要经验的事情。
北京某老字号一年几个亿的销售,靠的就是总评茶师进行质量和分级把关。可是,当品茶成为工作和责任以后,这里面的乐趣就没有了。前不久,这个老字号的总评茶师提前退休了,原因是太累了。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茶叶分级过多,过细。这么复杂的质量标准,而且完全靠个人经验来确定,这就限制了行业的大规模发展。
有没有办法改变呢?其实,在三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茶叶生产和评定要标准化。但是这里面又牵涉到机械、加工等等其他环节。
大约2006年,贵州春秋茶业公司开发出来一种叫“绿宝石”的绿茶,就是在不断革新加工机械以后,创造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没有那么多级别,而且基本上一年三季都可以生产,口感、外形都能稳定。从这几年的市场反馈看,发展很好。因为消费者不是专家,他就希望买到的东西质量能够保持一致。不能说龙井,今天一个味,明天一个味。这家一个味,那家一个味。而且价格从几十到几千的都有,如果总是这样的话,消费者最终是不会再去选择了。
3.茶叶销售,服务为先。
和其他行业相比,茶叶企业中真正是龙头的企业很少。虽然每年都有百强评比,但是,这个“强”的含金量不高。出现这种状况,有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原因。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同样是茶叶连锁经营企业,天福茶叶(台资)的门店接近1000家,而其他的一些连锁经营企业,虽然经营历史比天福长,但也只有百余家,同时还有明显的地域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状况?究其原因一个是市场理念不同,另一个最关键的是管理体系不一样。
天福通过十年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自己的工厂,最核心的是,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从产品到人才,真正地一条龙。目前天福公布的年收入是15个亿。通过换算就知道,它的门店的单位面积产值和人均销售额都高于同行两到三倍。
我们以前重视茶叶生产有余,研究市场不足。卖茶叶到底靠什么?靠的是服务。天福的赠饮是最有效的营销方式。一到天福店门口,服务小姐就笑着端出茶来,说是今年的新茶,请大家品尝。而其他的茶叶经销公司就没有这么做。销量的差距自然就产生了。
4.资源整合,相对集中。
估计外界不是很了解,茶叶行业内的媒体,大大小小的有几十家。说是繁荣也行,说是浪费也不为过。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茶叶领域的特殊性。行业内部的资源很分散。大家都想立山头,结果都是小山包。
从长远来看,茶业的发展需要资源相对集中。目前,在上海每年几乎是同期有两个茶文化节,2008年11月在广州也是同期举办了两个茶业博览会。这还不算,深圳有茶博会,东莞也有茶博会。北京目前虽然只有一个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但一些零散的茶叶节也是有。这些活动中有些是完全可以合并的。很多茶叶推广活动,不是消费者需要的,而是产茶当地政府需要的。这些活动的初衷是在推广茶叶,做到最后就变了味。
针对这种局面,笔者以为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整合集中,才是大家共同的出路。以茶叶杂志为例,大家与其都是自己做,还不如整合在一起。无论从读者,还是从广告商来说,都合适。有专家开玩笑说,茶讲“和”,就是因为这里总是“不和”。
从分散到集中,这是市场的需要。只有我们把业内的声音统一了,外界才知道这个声音有多大。
5.政府引导,协同出海
目前,中国的茶叶出口也是一个“不和”的代表。我们出口的大多都是低档茶,大家相互压价。以至于外国人只有到了中国,才知道中国茶的丰富和优良品味。
中国的茶叶外贸以前由中茶公司垄断,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曾经创造过辉煌。后来外贸放开,很多茶商都能做出口生意了,于是一场价格战在所难免。更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中茶的一些名牌商品的商标被人在海外抢注,而抢注的人,就是我们的自己人。这些无序的竞争导致的是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整体缺钙。虽然有些茶商依靠品质和实力,在国际上小有斩获,但是同中国整体茶商的数量以及产量来说,我们的出口,还是很弱。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要依靠政府。因为目前的环境已经不是一个推广茶叶的问题了,而是到了推广中国文化的层面上了。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与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紧密的。所以,在海外兴起中文热的今天,接着推广中国文化,把中国茶文化作一个很好的展示,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策略。由于文化的吸引而喜欢、购买中国茶的人,会更加持久。这也是孔子学院和中央电视台联手拍摄茶文化专题片的初衷。我们茶人要想让中国茶走向世界,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外国朋友能体验到中国茶的魅力。2007年由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策划的胡锦涛主席向普京总统赠茶的新闻事件对于传播中国茶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茶路漫漫,我们的祖辈曾经靠马匹、靠骆驼、靠人背把一担担茶卖到了俄罗斯、卖到了欧洲,开启了茶文明的世界传播。今天,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茶公司成立六十周年,回首新中国茶业的这六十年的道路,我们有感慨,我们有思考,但我们更多的是有信心。因为中国茶业是在我们中国茶人的手中。帆,为风而舞;茶,为人而香。品一杯茶,知人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