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茶人王利光:山花落尽茶常在,山水空流茶自香
发布时间 2009-11-24 浏览 21073 次
义工,我随叫随到。学会在廊坊地区有何事情尽管吩咐。”这等茶人的品性,没有半点虚与委蛇,没有丝毫的寒暄做作,霎时间使我们的心更加贴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利光的关系更加融合:一来我们都非常热衷茶文化;二来我们都喜欢做些公益事业;三来彼此有好茶总想着让对方分享;四来我们经常交流茶文化心得……凡此种种,千丝万缕,使我和利光兄成为志同道合的茶友。

  在河北,王利光应该是一位了不起的茶人,许多和他在一起的茶友总能感到他身上一股清醇的茶气,并有一种与茶性相似的品德风范。利光的茶品不仅在于对茶艺的欣赏程度与茶叶的鉴别功底,也不仅在于对茶文化活动的关爱和支持,而在于他本人的身体力行。他参禅悟茶,深知禅宗的“行入”远比“理入”更为重要。利光喜欢研究以茶入肴,而且烹技高超。更令人感佩的是利光常常友情“出台”帮助其它茶艺馆进行茶艺培训,“出台”最远的一次是由到保定红福茶艺馆友情传授茗点制作。有茶人自远方来,便是利光亲自“坐台”进行泡茶表演的大好时机,难得“利如朝霞腾云起,光似春风带友来”,一壶清香,共品人生。同行鉴于利光常常离开本家的茶台而外出义务培训茶艺和讲授茶文化,况且坚决不收“小费”,廊坊茶界朋友们想了想,最终还是满心欢喜地把“出台”这顶帽子戴到了他的头上,可谓情切切、意悠悠。

  有一次我到廊坊调研,再度前往“九曲”。那天夜里,利光兄满怀兴致地摆开茶具正准备“悬壶高冲”,他突然想起店里有两个孩子要赴省城参加茶艺师职业资格考试,马上拿起手中电话,告诉省城的朋友在饮食起居方面予以照顾,孩子们手头并不宽裕等等……顷刻间一种无形的大爱化作涓涓细流,霎时,整个屋弥漫着人间茶情。

  利光兄识茶,是在十几年前因公去福建工作六年,那时除了工作便整天琢磨茶道以致完全入迷。并以茶入禅,归依在妙老门下。现在想来,“九曲”至今能经营得如此清纯而没有半点异味,除了利光执著于中华茶文化外,有赖于利光当初“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的意愿。利光格尊“茶品”之道,心里揣着师傅“一生无我,常念他人,关爱众生”之语一路走来,赤诚磊落之心未改。实际上,他早已把“茶品”二字演绎为“人品”的柔情。利光喜欢阅读各类茶文化报刊,每每读到兴奋处,心里总惦记着别家茶艺馆是否能看到这方面的资料,所以其它茶艺馆总能莫名其妙地收到由他订阅相赠的茶文化报刊。不仅如此,他还义务承担着给各茶馆分送《河北茶文化》杂志。他经商并不注重商,那种锱铢必较,蝇营狗苟,在他身上找不到踪影。前不久他考取了国家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评员,他说他要承担起义务培训廊坊市茶艺师的重任。利光培训茶艺师的目的其实很简单:让茶文化逐渐在大众中形成广泛影响,使更多的人相信,这是充实个人生命,提高个人修养的方便之途。他对茶文化的这份关爱,实在是难能可贵。难怪有人说,利光投身于茶文化,从肌肤到肌体一直到肌理。我望着他为茶文化奔波的倦容,除感受高尚的茶人情操而外,更感受他追循于茶文化好像永远是一位充满斗志的壮士。他说:“有时我把茶馆交给别人管理,自己在外打工多挣点钱资助茶文化事业,多做点善事,多尽些义务,多关爱些别人。等我到了退休的年龄,开一家‘清心斋茶坊’安心研究茶事,继续为茶文化而忙,只要为茶文化,我无怨无悔……”这使我想起孔子推崇的最高境界是“无怨”。颜渊篇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意思是说仁者虽然生活在社会之中,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应该也能够做到心中无怨。利光与茶结缘一晃也有十几年,虽然他失去了很多,但他无怨。他想再开一家清心斋茶坊,续写清心斋日记。更想入一种境界,恍惚间跨越时空,品茗而与先贤促膝谈心,或同古代茶诗叙景零距离接触,允吸并重续千年之茶脉。

  禅宗有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善友难得。”既然难得,就不会让你轻易得到。习茶者也如此,既然有缘与茶相识,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升华。利光兄崇禅嗜茶,深谙此理,故常以“茶是我一辈子”自勉,与俗叫劲。廊坊这座城市记忆如每年的落叶,层层叠叠,发酵化合,然而营养着城市的人文。利光不奢望自己所做的一切可以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只希望它能融入其中一层落叶之中。

  古人在对生命境界的认识上说得绝妙:“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意思是无论生命中几经坎坷几经风雨,都依然闲云野鹤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我略作改动,把两句中第五个字分别换了个“茶”字作为本文的题目送给利光兄则更为贴妙。

  利光兄,不知然否?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