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酦酵之学理
发布时间 2009-11-28 浏览 24148 次
之氧化作用。

(三)酦酵时发生何事之学说

单宁红质说:卡本德及哈理逊氏(1927年东北印度红茶制造法)对酦酵进行时色泽变化之解释如下:

1. 酦酵乃因茶叶细胞之内容物与空气及酦酵微生物接触所致。

2. 红色乃因空气与刺激性单宁之作用所致。

3. 化学变化之结果,生成由金红色至紫褐色各种不同之物质。

4. 潮湿之空气有利于红色物质之生成。

5. 如空气不充分潮湿,则生成暗褐色之物质。

6. 此两类物质各称为「单宁红质」及「单宁褐质」。

7. 欲得良好之汤色与叶底,则须除去单宁褐质,而促进一定比例的单宁红质之生成。

8. 单宁红质及单宁褐质生成过多,则损失刺激性之单宁。

近代单宁红质说:单宁红质说经最近之修正与补充后(1932年印度茶协会季刊第一卷作者卡本德与哈罗氏)归纳为如下各点:

1. 茶单宁(Tea tannain)不是单宁(tannin)系属假单宁(Pseudo-tannin)因其不能沉淀动物胶质(Gelatine)。

2. 茶单宁可氧化成红色或褐色物质,其中有属真单宁(True tannin)其它则属不溶性之物质,即称为(Phlobaphene),无鞣皮能力。

3. 茶单宁在茶叶制造时经氧化后能发生缩合作用(Condensation)

4. 单宁之生成物有属假单宁,其它则属真单宁,能沉淀茶叶中乏蛋白质。

5. 因4. 之结果,有些生成物,在茶叶中便已固定。

6. 其它生成物可溶于热水,但溶液冷却后即被拆出。

7. 单宁生成物之种类如下:原来的茶单宁之性质亦列出以资比较。

原来的茶单宁:白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水,生成无色之水溶液,假单宁。

第一类单宁生成物:红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水,生成红色之水溶液,假单宁。

第二类单宁生成物:暗红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水,生成红色水溶液,能沉淀蛋白质,此种物质大部分为叶中蛋白质固定后,便不能溶于茶汤矣。

第三类单宁生成物:暗红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沉淀后生成茶之乳状,无鞣皮能力,即有之,亦甚小。

8. 茶叶酦酵时,叶之单宁含量由20%左右减至10%左右。

9. 其减少之原因,系由于乳状之形成,但其主因系由于。上述第三类已氧化之茶单宁,为叶之蛋白质所固定。

10. 已氧化之单宁,虽无强酸之助,亦为动物胶质所沉殿,但不能在茶叶中沉淀。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