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安全认证
发布时间 2009-12-03 浏览 24434 次
健康和环境有危害的。

  林敏介绍,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元,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产品中,含有大量基因,如水稻大约含3万个基因。因此,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含有大量基因的食品。当这些富含基因的食品进入我们的消化系统后,这些基因可以被我们的消化液和肠道微生物分解成需要的营养成分,参与新陈代谢,但并不会被完整地吸收到我们基因组中。

  林敏表示,转基因生物,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中,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转入的目的基因,在我们消化系统中的命运与其他基因一样。因此,我们食用转基因生物后,不会变成转基因生物。”

  林敏介绍,植酸酶在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许多作物和植物中广泛存在,因此,人类或动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已有10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

  尽管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主要用于动物饲料,但安委会按照食品标准对其进行了安全评价,“评价是按照我国法规,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通用的准则开展的,从营养、毒性和过敏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林敏说。

  结果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对哺乳动物无不良影响。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认为,现有的食用安全试验已充分证实,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

  由我国科学家独立研发

  经过品种区域试验、品种审定等程序后方能大面积种植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所用的植酸酶基因来自黑曲霉,由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

  范云六表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研发,涉及的相关技术均有授权,开创了我国在饲料和饲料加工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技术领域,为提高我国玉米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谈到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应用前景,林敏表示,从安全证书的颁发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中间还有评估审定等过程,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因为还需要经过品种区域试验、品种审定等一系列程序后方能大面积种植。项目对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的作用,将随着相关产业化的推进慢慢得到体现。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