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把“茶品”二字演绎为“人品”的柔情。利光喜欢阅读各类
茶文化报刊,每每读到兴奋处,心里总惦记着别家茶艺馆是否能看到这方面的资料,所以其它茶艺馆总能莫名其妙地收到由他订阅相赠的
茶文化报刊。不仅如此,他还义务承担着给各茶馆分送《河北
茶文化》杂志。他经商并不注重商,那种锱铢必较,蝇营狗苟,在他身上找不到踪影。前不久他考取了国家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评员,他说他要承担起义务培训廊坊市茶艺师的重任。利光培训茶艺师的目的其实很简单:让
茶文化逐渐在大众中形成广泛影响,使更多的人相信,这是充实个人生命,提高个人修养的方便之途。他对
茶文化的这份关爱,实在是难能可贵。难怪有人说,利光投身于
茶文化,从肌肤到肌体一直到肌理。我望着他为
茶文化奔波的倦容,除感受高尚的茶人情操而外,更感受他追循于
茶文化好像永远是一位充满斗志的壮士。他说:“有时我把茶馆交给别人管理,自己在外打工多挣点钱资助
茶文化事业,多做点善事,多尽些义务,多关爱些别人。等我到了退休的年龄,开一家‘清心斋茶坊’安心研究茶事,继续为
茶文化而忙,只要为
茶文化,我无怨无悔……”这使我想起孔子推崇的最高境界是“无怨”。颜渊篇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意思是说仁者虽然生活在社会之中,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应该也能够做到心中无怨。利光与茶结缘一晃也有十几年,虽然他失去了很多,但他无怨。他想再开一家清心斋茶坊,续写清心斋日记。更想入一种境界,恍惚间跨越时空,品茗而与先贤促膝谈心,或同古代茶诗叙景零距离接触,允吸并重续千年之茶脉。
禅宗有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善友难得。”既然难得,就不会让你轻易得到。习茶者也如此,既然有缘与茶相识,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升华。利光兄崇禅嗜茶,深谙此理,故常以“茶是我一辈子”自勉,与俗叫劲。廊坊这座城市记忆如每年的落叶,层层叠叠,发酵化合,然而营养着城市的人文。利光不奢望自己所做的一切可以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只希望它能融入其中一层落叶之中。
古人在对生命境界的认识上说得绝妙:“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意思是无论生命中几经坎坷几经风雨,都依然闲云野鹤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我略作改动,把两句中第五个字分别换了个“茶”字作为本文的题目送给利光兄则更为贴妙。
利光兄,不知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