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跳出老体制,增强团队建设。
老体制的约束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拦路虎,茶叶企业只有“打破一个旧框架,建立一套新体系,”才能让企业获得重生,这种体制包括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思想中的条条框框,忘掉经验,放下包袱才能跑得更快,先进的思想和新鲜的血液注入,或许是最有效的方法。
新形势下,对茶叶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准确化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现在我国茶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板是营销的骨干分子,常常是老板在安排几个为数不多的营销人员展开工作。这里的弊端有二:一,这样的营销只适合小范围的区域市场,一旦市场做大,老板必定分身乏术;二,老板的亲自督战,束缚了营销人员的手脚,不利于团队成员的历练和成熟。
企业要成功,企业要发展,在企业里就必须有这样一支闻鼓而进、所向披靡的营销虎狼之师:他们青春、活跃、激情。他们每个人个性鲜明而又相互包容、他们忠于职守。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团结成一只拳头,在市场上重拳出击,纵横捭阖。
五、引进专业外脑,助推企业成功。
企业什么成本最高?不是生产产品、不是传播费用,而是经验和时间。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培训很贵,但不培训更贵,不做培训,省下的钱必将成为废品而流失”。当然,比培训更贵的是公司的决策,特别是中小企业。
要减少决策失误,就要善于引进“外脑”。说到引进,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引进技术、设备、资金。而对于聪明的经营者来讲,引进“外脑”却是优先考虑的事情。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经营者只有善于引进“外脑”,引进专业的团队,企业决策才能减少失误或不失误。
随着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分,专业的事一定要有专业的人来做。“全能王”的时代已经越做越远,对于产业是这样,对于专业也同样。
非洲的草原上同样在上演着“狮子和羚羊的故事”,“快鱼吃慢鱼”的法则在茶产业一样灵验,企业只有以品牌特色建设为核心,做好战略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加大传播力度以及建立自己的独特运营模式,才将有机会从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反之如果品牌影响力不能快速建立,品牌文化不能深入人心,市场表现不能与众不同,企业将很难在市场上取得突破。
在中国的茶叶企业中不缺乏过硬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不缺乏政策支持和优质的基地,缺乏的是行业“作局”者的眼光,缺乏带领整个行业走出新路的领军人。
要夺回中国茶在世界名茶排行榜的位置,实现中国茶产业大跨越,中国的茶企业必将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但我们仿佛看到中国茶的旗帜已然扬起,中国——世界茶都的声音正在山谷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