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茶本身是一种以流动式销售带动驻店式销售的商品,其销售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使用性、实用性。因此,茶的流动式销售比驻店式销售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喜好。早在数百年前,我们的先人创立的茶马古道式销售,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如今随着交通的便利,城际间交流的频繁,茶博会代替茶马古道那种线性、长周期的发展模式,以一种点式、快捷的新模式,赢得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喜爱。在大连,部分消费群体专等到茶博会现场采购适合自己的茶品,“以2009大连第五届茶博会”为例,展期五天,直接销售2000万元。用消费者的话说,这是“无须行百里路,既可品遍百里之外各色茶品,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以促进非产茶区的茶消费增长拉动产茶区经济增长,这是一种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很好方式。随着茶文化、茶与健康深入每个人的心中,人们对茶的认识逐步提高,对茶的需求也开始兴旺起来,这极大地促进了茶流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无论是在产茶区,还是在非产茶区,茶消费人群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社会经济将增长数千万乃至上亿元(大连的测算结果是,消费茶的人群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茶流通带来的社会总产值约为5000万元人民币)。二是,各地展馆的建成,孕育了茶博会经济。各地展馆的建成,为举办茶博会提供了基本条件,基于这一条件,许多茶博会随之而生。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地举办的茶博会有121个,总展位约4.5万个,这使得茶博会在国人心中享有盛名,并逐渐称为拉动茶内需的有效手段。三是由于茶博会在茶经济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许多产茶区企业越发受到重视,他们通过参加茶博会展示产品,树立了企业自身形象,扩大了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良性循环,他们也越来越喜欢参加茶博会。
既然茶展业能加大茶流通,茶博会能拉动茶内需,我建议要积极规范和发展茶展业和茶博会,使其在促进茶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正确地认识茶展业、茶博会在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几年的时间,我认为茶展业在提升茶文化,推动茶健康,发展茶经济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推动、引导和促进作用,尤其在非产茶区,这个作用非常明显。同样,作为产茶区因茶博会而加大茶流通,提高销售量,这个作用尤为突出,它是开拓新市场,引领新时尚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全国各级政府和各个茶组织、广大茶界人士,要正确认识这个作用,发展茶展业、茶博会的优势,妥善解决其中的问题。
2、要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发展,并加以规范和选择。就是在全国各地茶博会一拥而上的大气候下,进行因势利导。目前,我国举办茶博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产茶区举办茶博会。主要是以推动本地区茶产业经济流通为目的。一种是在非产茶区举办的茶博会,主要以发展茶文化,带动茶经济发展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这两种茶博会互为补助,共同发展,作为茶界专家要予以研究。还有,由于展览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茶博会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出来,有的省份出现若干个茶博会,有的地区出现若干个茶博会。从大的方面看这是好事,但不排除存在不良竞争,互相干扰,互相抵触(注释在后)。这其中受害的不仅是组展单位,更多的还是参展单位,也就是产茶、销茶单位。作为全国茶组织应该研究这个现象,按照产茶区,非产茶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规范,选择,使其有序化,力争在一个时间段内,产茶区和非产茶区各办一个茶博会,全国一年下来办80-120个茶博会,展位5万个左右为好。使茶博会真正起到了发展茶经济,提升茶文化,推动茶健康的目的。
3、产茶区的茶组织、茶企业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参加非产茶区的茶展会,为的了更好地促进彼此间的流通与发展。目前,无论在我国东北地区,还是我国西北地区,茶博会发展都尚处于萌芽阶段,茶文化相对落后,茶经济水平不高,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茶盲”、“茶荒漠”现象。作为茶组织、茶企业要积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其实,这本身就是开发市场,占领导市场的过程。以大连茶博会为例,举办初期,正赶上全国炒作普洱茶,加之云南地区政府茶组织的关注和支持,大连茶博会顺势而上,也积极宣传、介绍普洱茶,之后普洱茶在大连热销,大连六个茶城,几乎每个摊位都在热销普洱茶,普洱茶在大连的销售量也依然居高不下,逐渐地,普洱茶渗入很多人的平常生活中,品普洱成为东北人的一种习惯。由此看来,无论是哪个茶组织、茶企业,只要他越早地深入一片市场,开发这片市场,那么,他也必将成为这个地区茶事业的利益先得者。(本文系转载,非新闻稿。其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