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西北和华北地区对黑茶的需求,国家将安化黑茶实行以销定产、统购统销的政策,保持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平稳发展。由于安化黑茶历史悠久、产品质量可靠、生产规模可观,黑茶产销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注入新力露新姿
从历史上看,安化黑茶是边区农牧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有“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安化黑茶的保健功能不断被发现和证实,其消食健胃、降脂消滞、减肥益寿、抗氧化、抗癌症、抗尿酸等神奇功效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安化黑茶还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尽管安化黑茶保健功能明显,但在长期以来也仅仅做为边销茶销售到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市场上鲜有安化黑茶的踪影。究其原因,与黑茶生产一直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以及生产企业散、小、弱和品牌多、乱、杂、营销模式落后不无关系。由于黑茶生产没有准入门槛的限制,不少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在技术、人员都欠缺的情况下匆忙开张,按照老模式进行生产,加工技术条件、生产工艺、产品包装都难以控制,导致市场上的安化黑茶品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安化黑茶产品的整体形象。
据专家介绍,安化黑茶使用的是安化栽培的“云台山大叶种”和“安化群体品种”茶树鲜叶,历经杀青、揉捻、渥堆、明火焙干等复杂工序,制作工艺颇为讲究。而制作千两茶的23道工序则全部需手工完成,一般每年只有七、八、九3个月份才能生产,因此产量更少,“安化千两茶加工工艺”已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安化黑茶这个养在深山里的宝贝为世人所识,发挥安化黑茶的产业优势,安化县政府将“安化黑茶”列入了“3+2”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成立了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及实施细则。省、市、县质监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自2008年起相继出台了《安化黑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安化千两茶》、《花砖》、《黑砖》、《茯砖》、《天尖》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了由县茶业协会统一供应良种苗、有机肥料、无公害高效低毒农药,统一进行茶园的培管。
县农业局茶叶专家和县茶叶协会还主动到乡镇、村、组先后举办茶农培训班80余次,培训人数达8800多人次。茶农在质监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开始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企业也逐渐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该县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农对安全用药、科学用肥技术的掌握水平,推行茶叶清洁生产,有效地规范了安化黑茶的生产加工,使茶叶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质监部门不断加强茶叶质量检验、质量跟踪与监测监督工作,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有力地保障了安化黑茶的品质水平和市场信誉。
标志助推成奇葩
随着质量的明显提升,安化黑茶产品开始畅销北京、上海、河南等20多个省市,部分产品还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等国外市场。特别是2005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将上世纪50年代初生产的一篓天尖茶成功地拍卖出48万元的天价后,安化黑茶市场声誉迅速提升,市场销量不断扩大。
为了弘扬安化黑茶文化,扩大黑茶影响,提升黑茶品牌,开拓黑茶市场,做大做强安化黑茶产业,安化县委、县政府将目光投向了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于2007年4月成立了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小组。
该县质监部门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安化茶树(即“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安化黑茶加工技术规范》、《安化千两茶(花卷茶)》、《安化黑茶加工企业条件规范》3个强制性农业标准,使安化黑茶在种植、施肥、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均有标可依、有标必依,以保证安化黑茶独特的品质。与此同时,安化县还对3500公顷老茶园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20公顷良种茶苗基地,并规划建设资江沿岸片、柘溪库区片、前乡片3个优势茶产业带。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良种茶园基地7个,完成母本茶园38公顷、新育苗基地20公顷,老茶园基地改造640公顷。另一方面,该县大力扶持湖南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安化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安化茶厂为首的3大龙头企业进行科研和技改,推行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全面提高工艺水平和茶叶质量,开发出科技含量高、优质安全且符合现代消费潮流的新产品。目前,全县茶园面积8300多公顷,2009年茶叶总产量为1.24万吨,产值1.4亿元。
辛勤的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回报:2009年12月18日,历时2年多的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尘埃落定,安化黑茶成功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
“地理标志既是一种产地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是推动地方特产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安化黑茶有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护身符’,必将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安化县质监局局长刘青峰认为,安化黑茶品牌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和保存安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迅速产生品牌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成为广大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安化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