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采摘培训教材
发布时间 2009-05-20 浏览 36519 次
掌握。

合理采摘的科学依据

     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它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揭示并充分认识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就能获得种茶的更大自由。合理采摘的科学依据有以下几点。
     1、茶树新梢的生长特性。茶树在年生育周期中,新梢的生长有2个基本的特性:一是顶端生长优势;二是多次萌 发生长,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新梢生长时,顶芽最先萌发,生长也最快。顶芽的旺盛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侧芽生长缓慢,甚至呈休止潜伏状态。及时采去顶芽,改变生长素和激动素的极性传导和分配状况,就可解除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
     茶树新梢生长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一年中能多次萌发生长。萌发次数的多少,除受品种特性、树龄、树势制约外,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茶树在自然生长条件下,一般在萌发2-3次;而在采摘的情况时;可萌发4-6次。
     所以,合理采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利用茶树生长的顶端优势和多次萌发生长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为手段,解除顶芽的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达到多采茶、采好茶的目的。
     2、茶树叶子生育和生长规律。茶树是常绿植物,叶子对茶树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所以,叶子的生长情况,往往是衡量树势强弱和分析茶园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茶树叶子是随着新梢的生长而生长的,叶子的生育速度,展叶多少,成熟期、叶子寿命和消长规律等生物学特性,与外界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新梢生长快的,一般两三天可展一片叶子;生长慢的,则需五六天。叶子从初展到成熟;生长快的需10~20天;生长慢的,需要20~30天。叶子未成熟前生理上的一个特点是,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即消耗大于积累。新梢展叶多少,差异很大,多的可达10多片,少的一两片,一般能展叶4~6片。茶树叶片的寿命总是随着展叶时期的推迟而缩短。树冠上新叶的增长具有季节性,而老叶的脱落则是常年都有,但在正常的情况下,多集中在新梢生长季脱落。通常是新叶增长最多之时,也是老叶脱落最多之际。据测定,采叶茶树,由于采摘的刺激作用,有延长叶龄,促进新叶生长的功效。因此,在年周期中,采叶茶树新叶的相对增长量大于自然生长的茶树,而落叶面积却相应地大小于自然生长的茶树。
     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理采摘就是在认识茶树叶子生育特性和消长规律的基础上,做到既及时分批采摘符合制茶嫩度要求的芽叶,又适量留养一定的新生叶子,以维持茶树正常生命活动和再生产。
     3、茶树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的相互关系。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在生长过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而使茶树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和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营养物质的相互供应和自动调节上。根系生命活动所需的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有机养料和一些微量活性物质,如维生素、生长素等,主要是靠地上部茎叶合成而供给的;而地下部茎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水分、矿物质等,则是依赖于根系吸收输送的。茎叶与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当营养物质分配上产生矛盾时,茶树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因此,在年生长周期中,茎叶与根系表现有交错生长的现象。在我区、自然生长的幼龄茶树,根系与枝叶在一年中各有3次生长高峰,总的趋势是新梢生长期地上部枝叶生长占优势,茶树休眠期地下部根系生长占优势。
     合理采摘,就是利用茶树上下部生长的这种相对平衡特性,通过 人为的手段;打破这种相互平衡关系,促进地上部新梢的生长。在不影响茶树生机的前提下,使尽可能多的营养物质形成经济产量——茶叶

合理采摘与留养的基本做法

     1、采摘标准。茶叶的采摘标准,直接关系到当年产量、品质与收入,必须根据各种茶类对原料的要求来确定。以正山小种红茶为例。据试验,同样留鱼叶采,3年中茶叶品质与收入均以一芽二叶采最高;一芽三叶采的次之;一芽四叶采的,产量很高,比一芽二叶采的增长47?3%~101?5%;但品质很差,收入也低;一芽一叶采的,产量很低,收入也低,因此,红茶应采一芽二、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烘青绿茶的采收标准可与红茶采摘相同。乌龙茶,应采完整的对二、三叶梢。闽南乌龙茶以小开面至中开面为宜;而闽北乌龙茶以中开面至大开面为宜。白茶,如制白牡丹,应采肥壮的一芽二、三叶,要求达到芽叶“三白”,即芽白,一、二叶叶背白;制银针须采第一真叶刚离芽体尚未展开的芽(形如鹰嘴),然后剥离真叶(别制红、绿茶),用单芽制成银针。贡眉采摘以一芽二、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
     2、采留时间。
    A、开采期:开采有二种含义,一是幼树开采,一是年、季开采。幼树开采依树龄、树势而定,一般种植后经3~5年管理,定剪和摘顶养蓬等,树高幅70厘米×80厘米时,就可以开始合理采摘。台刈重剪或经留养、压条复壮的茶树,前期应以养为主,并利用顶芽生长优势,适时分批摘顶,摘高留低,摘中留侧,促进分枝,待树高幅达到标准时方能开始合理采摘。
     年、季开采期应根据越冬芽或其后各轮茶芽萌发(即鱼叶开展期)、长梢速度、留叶要求与各茶类采收标准等而定。在正常情况下,红绿茶区,当10%~20%芽梢已达采摘标准时,即可开采。我市现有栽培品种,春茶萌发始期或盛期大多在3月下旬,早者3月上旬,迟者4月上旬,萌发后长至一芽三叶时,均需15天左右。因此,红绿茶每年头轮(即春茶)开采期,早芽种福云6号多在3月中旬前后;福鼎大白茶、福云7号等多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中芽种,如菜茶、毛蟹、梅占等多在4月上旬,迟芽种,如政和大白茶,水仙多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盛采期早芽种多在4月中旬左右,中芽种多在4月下旬,迟芽种多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
     由于春茶萌发集中、整齐,高峰期明显,茶叶产量占年产量40%~60%,因此,掌握合适的开采期对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以及养树与调剂劳动等,都有好处。大型茶场和栽培无性系品种面积大的茶场,更应注意掌握稍早开采。同时春茶早、季季早,春茶迟、季季迟。头轮以后各轮开采期限;可以前一轮采后30~45天或大约35天左右为参数来推算。
     B、停采期:停采是指在每一年周期中,结束某片或某品种的嫩梢采收工作,停采期迟早,直接关系到当年产量与收入,也关系到茶树生长与来年产量。为此,必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管理水平,青、壮、老不同茶树年龄的实际生长期,可采轮次等,订出不同的停采期。不宜统一停采。如管理好、树势壮、留养好、早霜期较迟、停采期可略迟些。一般可采至最后一轮或提前一轮结束,以增加当年产量,我市茶区一般可采到白露或秋分左右。如树势弱、管理差、早霜期早,或需要继续培养树势,可适当提前1~2轮结束,以留养秋稍,扩大树冠或复壮树势,提高或稳定来年产量。
     3、采留方法,青年茶树,前期应掌握以养为主,适当地采收,“打顶”为主。春茶后期留一大叶采,并及时采收下部对夹叶。对树冠表层嫩梢应多留叶,以利养壮树势,扩大树冠。
     壮年茶树,尤其对盛采的壮树,应以采为主,采养结合,按标准适时分批合理留叶采,做到采养结合,边采边养。对于树冠表层壮梢可留一叶采,其他可留鱼叶采,同时,应及时采摘丛里,下脚对夹叶,并除去花果枝,减少养分消耗。
     老树,应以采为主,适当留养,可春夏茶集中采,只留鱼叶,即多采少留(因为这类茶树长势弱、多半为对二、三、四叶梢)。秋茶集中留养、多留少采。但对于要改造的衰老树也可采取“春茶大采、夏茶改”的方法。

采茶机具的选用

     我国对采茶机的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的,近年来,进展较快。机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区和较大面积茶场推广,我市采茶机推广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目前全市茶区,基本推广使用,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1、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我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10余种。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基本类型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动式,水平旋转钓刀式3种。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3种。
     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产情况、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用机动螺旋滚切式采茶机(采摘水仙茶、梅占、毛蟹等品种)每台两人轮换工作。台时产量为80~100公斤。比手采提高10~15倍。日本川奇单人采茶机,两人轮换操作,台时产量也可达50~60公斤,比手采提8~10倍。
     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鲜叶,可制率达85%~90%。水平旋转钩刀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滚切式采茶机的完整率芽叶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2、机采茶树树冠的培养。现有研制的采茶机,没有选择性,只能采摘树冠面上的芽叶。如果茶树树冠不平整,发芽不整齐,生长势不旺盛,往往影响机采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茶叶质量。因此,必须对机采茶树树冠进行必要的培养,以适应机械采摘。
     准备实行机采的茶树,一般应视茶树的生长和树冠平整度等具体情况进行重修剪或轻修剪,剪后即可机采。约经一两年机采后,机采树冠便可形成。根据研究资料和国内外的经验,机采茶树树冠的高度;以60~80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不便机械操作。如树高超过1米,则应进行修剪。
     采用何种树冠形状,最适于机械采摘?这需要从茶叶单产、劳动强度、采茶工效等方面综合考虑。树冠形状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孤形产量为高,有的则以水平形产量为高,但一般差异大不明显。从劳动强度、采摘工效考虑,弧形树冠便于机采。因此,一般认为灌木茶树,宜采用弧形树冠;小乔木型茶树,则可采用水平形树冠。
     3、机械采茶的几个问题及解决的途径。采茶机在我市使用时间很短,目前,使用面积还不大,处于试验和试用阶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统的资料。但在试验和试用过程中,也初步发现了一些问题:
     ①鲜叶质量问题:目前,一般采茶机对芽叶的选择性还不理想,在同一时间与手相比,机采鲜叶的质量,一般低于手采的,主要是存在芽叶破碎、混杂和老梗老叶三大缺点。因此,机采的鲜叶,一般只能做中档以内的茶叶。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根据各茶区的经验,如能再在制茶工艺上采取一些技术措施,还可适当提高机采的品质。目前采工严重不足,手工采茶普遍存在大把捋、一扫光等不良的粗采、滥采现象,造成老梗多,单片碎叶多,老嫩不均,大小不一的弊病;机采可保证鲜叶的整体质量,比手采提高一个等级。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选育并建立优良(如发芽势强、节间长、持嫩性强)的无性系茶树是十分必要的。从当前来看,一是通过修剪技术,培养好适于机采的树冠;二是要研究提高机采的技术。
     此外,如茶园面积较大,劳力紧张,芽叶不能及时用手工采下,则从整个生产来看,采用机采,品质将不致因此而降低,甚至还可能有所提高。
     ②鲜叶产量问题。综合各茶区的实际情况,机采对鲜叶产量有一定影响。一般机采初期影响大,机采一两年后影响少,甚至没有影响,茶树未形成采摘面的茶园影响大,已形成采摘面的影响小。春茶影响大,夏秋茶反而有增产效果。机采对鲜叶产量的影响,主要是漏采造成的。解决途径,除了通过修剪技术,培养好树冠外,可在机采初期,采用机采和手采结合采摘,效果更好。据安徽省祁门茶叶研究所等研究,先用机采,再进行人工辅采,或茶叶高峰期采用机采,其余采用手采,都比全机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③茶树长势问题。机采茶树经连续几年机采之后,生长势有削弱趋势。一般是芽密度趋于密集,新梢展叶数逐渐减少,对夹二、三叶增多。百芽重减轻,机采条件逐渐恶化。这种机采茶园茶树生育的一般规律,手采茶树也同样存在,但机采园树势削弱的速度比手采园更快一些。这一问题,主要有赖于修剪技术和肥水管理来解决。据研究,进行重修剪以及增施氮肥,旱季灌溉等措施,对复壮树势,提高产量都有显著效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