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尺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1)
发布时间 2010-02-09 浏览 23374 次
54日度。恒温与变温条件下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朱俊庆(1990年)和殷坤山(1994年)在变温条件下的研究结果相近。殷坤山等(199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尺蠖雌虫生殖力较强,l头雌蛾在室内适宜条件下能产卵300—400粒。温度对其生殖力的影响很大,一般温度在21—26度时,生殖力较强;超过26度,生殖力急剧下降;超过29℃,生殖力很弱。

二、茶尺蠖的生态学特性

1.幼虫的田间分布 蒋友成(1986年)研究了茶尺蠖幼虫的田间分布型,发现茶尺蠖幼虫在茶园中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型,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是聚集的,个体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个体群相当于6丛茶树的面积。这为茶尺蠖幼虫的田间抽样提供了理论依据。

2.测报技术研究 茶尺蠖是一种暴发性害虫,准确测报其虫情非常重要。常用历期法测报茶尺蠖的防治适期。朱俊庆(1996年)对历时10年的田间防治适期调查资料的分析,提出防治适期回归预测模型,认为茶尺蠖第1代防治适期与当年3月份的气温极显著相关(r=O.976**),并建立了预测方程y=45.878-2.375x,历史拟合率为98.85%。楼云芬(1992年)根据11年的第2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出现日的资料,采用时间系列优选法对第2代茶尺蠖成虫高峰日进行预报,预报结果与实际观察相符合。该方法简便,准确率高,可进行长期预报。吕文明(1993年)根据历年的茶尺蠖始蛾日和诱蛾量的记载,经统计分析,求得各代诱蛾高峰(诱蛾量为当代蛾量的50%)日(y)与始蛾日或前诱蛾高峰日(x)的回归关系式,历史拟合率除第4代较低外,其它符合率为100%。同时,也获得除第1、第4代外,各代最高诱蛾量与前代日最高诱蛾量的回归关系式。

3.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 对茶尺蠖的为害损失的估计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为食叶量测定,一方面为产量损失。吕文明等(1986年)通过试验表明,茶尺蠖每头幼虫一生食叶量为(o.61正负0.06)g,在田间自然为害情况下每头幼虫造成的鲜叶产量损失为(0.7正负0.19)g。并以每亩次的化防成本费确定了茶尺蠖的防治标准为4500头/亩,并作为茶尺蠖的国家防治指标。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