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
我国红茶的碎片茶出口早已有之。即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由于筛切工序,自然产生的芽尖、片末茶,经筛分整理为芽茶(Sifiting,如祁芽、宁芽等), 碎茶(Broken tea),副茶有花香,茶末及茶梗等。1958 年,中央商业部、外贸部联合湖南采购厅、湖南农学 院等单位,在湖南安化采用传统制法试制红碎茶一 举成功,为我国发展红碎茶生产开创了先例。1964 年对外贸易部、农垦部、农业部等,根据国际贸易的 需要,决定并发文在云南勐海、广东英德、四川新胜、 湖北芭蕉、湖南瓮江、江苏芙蓉六个茶场(厂)布点, 开始大规模试制,同时红碎茶专用机械、制造技术、 品质规格等也逐步形成体系,为我国发展红碎茶生 产奠是了坚实的基础。1967年,外贸部根据国际市 场对红碎茶品质规格的要求,结合我国广大茶区的 具体情况,制定并颁发了四套红碎茶加工统一标准 样,供各地区对照标准加工和验收之用。第一套样适 用于云南省采用云南大叶种生产的红碎茶,计17个 花色,设17个标准样。第二套样适用于广东、广西、 四川等地除云南大叶种以外的大叶种红碎茶,共计 11个花色,设11个标准样。第三套样适用于贵州、 四川、湖北、湖南部分地区中小叶种制成的红碎茶, 共计19个花色,设19个标准样。第四套样适用于浙江、江苏、湖南等小叶种生产的红碎茶,共计16个花 色,设16个标准样。1980年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 司根据出口需要和国内转子、C.T.C制法的发展 所引起品质上的变化,在维持原有品质水平的基础 上,对四套样进行了简化改革,第一套样由17个样 改为8个标准样,第二套样由11个改为7个标准 样,第三套样由19个改为7个标准样,第四套样由 16个改为6个标准样。
特点
近30年来,我国红碎茶生产遍及全国各主要茶 区,各种制法的红碎茶均有生产,现将我国几种主要制法红碎茶的品质特征介绍如下:
(1)传统制法红碎茶
指按最早制造红碎茶的方法,即萎凋后茶坯采 用“平揉”、“平切”,后经发酵、干燥制成的。这种制法 产生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种产品,各套花色品种 齐全。碎茶颗粒紧实呈短条状,色泽乌黑油润,内质 汤色红浓,香味浓度好,叶底红匀。该类产品外形美 观,但内质香味刺激性较小,因成本较高,质量上风 格难于突出,目前我国仅很少地区生产。
(2)转子制法红碎茶
是指在揉切工序中使用转子机切碎的红碎茶。 我国转子机制法系于70年代先后在广东英德、江苏 芙蓉等地率先采用的,英德仿照洛托凡机制成首批 转子切茶机,制出我国策一批转于型红碎茶,江苏芙 蓉参照绞肉机原理制成的转子切茶机相继问世。制 法上均系先平揉后切碎,后来卧式揉捻机出现,部分 厂(场)联装成自动流水线。将萎叶进卧式揉捻机“打 条”,再经转子机切碎,避免平面揉捻机不利联装的 缺点。该法所制的红碎茶,亦生产叶茶、碎茶、片茶、 末条四类产品。其中碎茶外形紧卷呈颗粒状,重实匀 齐,色泽乌润或棕黑油润,内质汤色浓亮,香味浓较 鲜,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叶底匀齐红亮。该茶除具有 外形美观和色泽乌润的优点外,内质浓强度较传统 红碎茶好,而且成本较低。现我国大部分国营茶场茶 厂都按此法生产。洛托凡制法属此类。
(3)C.T.C制法红碎茶
是指揉切工序采用C.T.C切茶机切碎制成 的红碎茶。C.T.C切茶机(Crushing Tearing Curling)系英国W.麦克尔彻(W.Mckercher)于1930年发明的一种切茶机,1959年引进两台,因缺 少配套机械,未能制成正式C.T.C产品。1982年 海南岛南海茶厂引进整套C.T.C制法的机械,正 式开始我国C.T.C红碎茶的生产。7D年代末和 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制造C.T.C类机,但尚未 能大面积地推广。 C.T.C制法红碎茶无叶茶花色。碎茶结实呈 粒状,色棕黑油润,内质香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艳,叶 底红艳匀齐,是国际卖价较高的一种红茶。
(4)L.T.P制法红碎茶
是指用劳瑞式(Laurie Tea Processer)的锤击机切碎的红茶。L.T.P茶机的结构,主要由机芯、机座 和传动三部分组成。机芯上装有转盘和9组刀片、31 组锤片,每组刀、锤片均为4块,共160块,机芯主轴 以2300转/分的高速旋转进行锤切作业。当萎凋叶 进入机腔破碎区后,受40组刀锤片强烈的锤切而被 击成粉末状,并在机腔内旋转形成胶结颗粒后喷出 机腔。L.T.P茶无叶茶。碎茶颗粒紧实匀齐,色泽棕红,欠油润,中低档茶显枯滞。香味鲜爽欠浓强,叶 底红艳细匀,漂水时,散成细小粉末。
1980年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从国外进口两 套L.T.P机具,分别在湖南瓮江、广西、百色进行试制,瓮江茶厂根据L.T.P茶内质浓强度上存在 的缺点,采用L.T.P机下机后进C.T.C,再经 撕、压、挤的作用,增加碎片中细胞破损程度。成品在 内质香味的浓强度方面有较明显的提高,外形颗粒 茶增多,色泽上略有改善。L.T.P加C.T.C制法的红碎条质量佳,“中和性”,较传统制法的红碎 茶售价提高20—30%,出口换汇成本降低10%以 上,但由于国内总量不多,难于形成批量,同时又因 色泽棕褐不清,不利于拼和,因而目前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