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的运行来讲,在外贸改革后,特别是2005年外贸完全放开后,茶叶出口企业逐渐建立起了自有的基地或合作基地,构建起了以出口企业为龙头和核心的产供销出口链条。这样,我国茶叶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基础阶段,成熟的出口产业链基本成型。
警钟:国际竞争“居安思危”
虽然我国2009年出口创下历史佳绩,但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茶叶出口,也需“居安思危”。
中国绿茶虽然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也暗含危机。一方面,价格、利润很低,内部竞争加剧,另一方面,还面对国际新兴产茶国的竞争压力。
印尼和越南绿茶正在国际市场上对中国绿茶形成广泛的竞争力。2008年,越南出口绿茶9万吨。印尼绿茶,也在快速增长。由于绿茶价位不高,没有高额的利润,肯尼亚等国还没有大量生产绿茶。如果肯尼亚也转产绿茶,我们将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出口佳绩来之不易
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下降2.5%。与此对照的是,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比2008年增加5000吨。虽然总量增长不大,但也来之不易。
“一方面,日本和欧洲继续急剧下滑,比2008年减少近4万吨。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国际消费需求,影响大型进口商的采购和推广力度。此外,2009年茶叶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突破30万吨,是难能可喜的。”蔡军认为。
欧日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我们作出适当调整、适应对方新的贸易规则以后,中国茶叶必将能再次大规模重返欧日市场,茶叶出口将再次大幅增长,成为我国茶叶出口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新思维 新战略
战略变更恰逢其时
现在,中国茶叶面临出口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处于阵痛期,需要调整出口战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茶业出口管理进入了战略调整期。这一阶段,出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迄今,出口配额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出口调控已经完全市场化、国际化,中国茶叶出口管理已经成功完成转型。
2000年以后,茶叶出口经营权放开,适应了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新兴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走向国际市场。这也是一段阵痛期,茶叶出口领域历经多次洗牌,许多知名老茶企也因经营不善而改制或转做他用。
但是,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行业并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调整的阵痛期已经过去,我们到了革新出口战略,迈向这一新方向的发展新阶段。
新思维:突出重点 强化科技
“出口战略的新思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拓展和重点扶持。二是,加大科技引导作用。”蔡军说。
2010年以后的十年,我们要明确哪些产品在哪些区域有更好的市场和品牌前景,帮助企业制定产品战略。企业不能再一哄而上面对市场,要以消费习惯、科技研发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和开拓。
据悉,商务部将在建设资金和形象塑造方面,支持茶叶企业出口基地建设。在国际贸易中,商务部确定的出口基地,将意味着国家认可、规范化和清洁化生产。针对不同的市场,我国将建立花茶基地、蒸青茶基地、乌龙茶基地、绿茶基地、蒸青茶基地等,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和机械化生产。
“在科技研发方面,中国茶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口味和人体生理,研究不同的系列产品。比如,针对血糖、血脂、去脂肪等保健功效,开发普洱茶系列产品。”蔡军说。
国际市场以红茶为主,但是,我国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在国际市场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十年时间“叫得响”
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我国茶叶企业还没有。
2009年,相关机构曾在海外市场推广“中国制造”形象广告。不少业内人士建议,依靠政府、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共同集资,开展中国茶叶对外形象宣传。打造国际品牌,这是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和各方的广泛参与。
不少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未来十年,我国将会有部分企业脱颖而出。依靠区域市场和区域品牌,中国茶业品牌将闪耀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区域品牌主要有:在阿尔及利亚的“沙漠之舟”,在摩洛哥的天坛、骆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