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安溪县全面推广“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即茶山的山顶、山脚和山腰都保留原始林带)的生态茶园种植模式后,老郭等一批村民被通知“退茶还林”,华美村水土流失的情况才有了转变。
“传统的茶园未经规划,有的随意滥垦或超坡度开垦,有的长期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虫抗药性增加,茶农收入不升反降。”蔡建明表示,发展生态茶园则要求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植被,山地要建成等高梯田,土壤要深挖、坡壁要种草,茶园要修排水蓄水渠,实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不冲园,从而使茶树充分吸收光、水、营养物质,促进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安溪县不少地区还通过统一种树、统一种植绿肥、统一购买有机肥等方式,加快传统茶山生态结构转变,实现茶园的保水、保土、保肥。部分地区还对退茶种树的农户,适当补偿。目前安溪县已建成20万亩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茶园,茶农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比过去提高了10%-15%。
有机茶业:未来茶乡新动力
距离安溪县88公里的桃舟乡是一片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五六年前,茶商汪健仁相中这里,在海拔800米处承包了1万多亩地,开发起有机铁观音。
与生态茶相比,有机茶除了必须符合生态茶园的建设标准外,还必须远离人居环境1公里以上,使用经过认证的有机肥,枯枝修剪后要放回茶园,在修枝的同时还要在茶园里铺草,以起到保温保土保肥的作用。同时,在茶叶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能受任何化学品的污染,茶叶需经过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每年相关部门还要进行复查。因此,各类茶叶品次中,有机茶的等级最高,远远超出了对无公害茶叶与绿色茶叶的要求。
“虽然种植起来很费事,而且最初三年产量相当低,成本也比传统茶叶高出近十倍,但有机茶的商机在于它的持久效益。”汪健仁表示,自2004年投入1000多万元开发首期3000亩有机茶以来,由于坚持使用有机肥,土壤肥力逐年增加,如今一年可产茶3-4万公斤。每年收入额以20%-30%递增。汪健仁计划继续开发有机茶园,并扩大自己有机茶专卖店的经营范围,使有机铁观音走入更多城市。
“目前茶业收入占安溪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如何既保护农户种茶致富的积极性,又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是安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安溪县副县长王金章告诉记者,有机茶是未来安溪铁观音发展的新动力,当前安溪已有9家有机茶认证企业,今后他们还将鼓励更多有规模的企业开发有机茶业。“当然,有机茶的开发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普通百姓可着力发展生态茶园。”为此,王金章表示,安溪县将继续执行每年4 万亩生态茶园、每年百座茶山退茶还林的计划,一方面禁止新开垦茶园、毁山坏林的行为,另一方面让茶农在现有已开发茶园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低产茶园改造,促进生态茶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