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10年厂长之后,成先勤退休了,但退休后的他并没有休息,反而一门心思搞研究,对老婆和儿子在成都经营的蒙顶山茶庄几乎是不闻不问。因为当时(1993年-1998年)市场对春茶类茶叶需求量很大,加上成先勤用文化经营茶庄的思路,蒙顶山茶庄生意还算兴旺,几年下来也赚了不少钱。不过,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其他种种原因的冲击,2000年前后,蒙顶山茶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最困难的时候,几十万元货款收不回,茶庄只好惨淡结束了经营。
还原蒙山古茶技
多年的生意遭受如此惨败,让成先勤痛心不已,因为这意味着他最衷爱的蒙山茶告别了成都茶客,这样的打击让成先勤一时难以接受。一次偶然的机会,成先勤在成都望江公园邂逅了三尺铜壶,回家后,铜壶的影子一直萦绕在他脑海中,令他彻夜难眠。在成先勤的意识里,三尺铜壶与蒙顶山茶文化似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冥思苦想了好久,突然,“宋时禅惠法师龙行茶技”几个字出现在成先勤的脑海中,“对了,就是它了”,成先勤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
原来,成先勤在整理蒙顶山茶文化史料的时候,曾看到过关于龙行茶技的介绍。“我当时想,不卖茶叶,用蒙顶山茶技同样可以宣传蒙山茶,宣传蒙顶山茶文化啊。”成先勤告诉记者。于是,他开始着手整理龙行茶技的招式,凭着对蒙顶山茶文化的精深研究和对史料的掌握,成先勤奋没用多久就还原了龙行茶技,并在古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了创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龙行十八式”。
茶技助推茶文化
龙行茶技的重现,在当时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而且成先勤的一些朋友都不理解,“老成都这把年纪了,还成天去整铜壶,还把自己的儿子拉下水,这人真是怪。”不少人这样评价。但在成先勤看来,茶文化要发展,必须要有一种大众乐于接受,并且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与茶文化密切联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做媒介,而龙行茶技,就是最佳的表现形式。
2001年底,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蒙山派茶文化传播基地成立了,成先勤成了第一个当家人,紧接着,“龙行十八式”、“中国禅茶”茶技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注册登记。蒙山派茶技开始行走全国,蒙山茶文化也随着蒙山茶技远播国内外。
在蒙山派茶文化传播基地,成先勤的儿子成波每天都在训练弟子,同时承接各种表演活动。对父亲的事业,成波和他哥哥成昱全力支持,但兄弟俩对蒙山派茶文化传播基地今后的发展却忧心忡忡。虽然靠表演的有限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各项开支,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兄弟俩最担心的,还是没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茶技表演这一行业,没有资金将蒙山茶技、蒙顶山茶文化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