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恐怕就叫缘吧!我们家和茶是有渊源的,父母亲都视茶如命,特别是先父喝茶很讲究,从来不是像这样拿个玻璃杯乱泡就喝,小时候,就对茶有些感性的耳濡目染。真正对茶产生兴趣是在1995年。
——我不能说我是相当聪明,但我认为我与茶比较有缘,佛说“普渡众生”,你说佛是不是把众生都普渡掉了?没有,是普渡有缘人,佛只渡有缘人。茶也是“茶结众生缘”,而最后真正和茶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是要和茶有缘的人。像大明朝的张元,写的书,大学者、专家哪个没看过,但是就没有人把它看透,我看了以后就能参悟到这些。我和那些专家、那些教授不同,他们不种茶,大部分学识是从书上来的,我是自己种的茶,我会做茶,我也知道怎么冲泡茶,我还会品茶,所以,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我还没听说谁会说茶性,我做下来就觉得不同的茶就有不同的茶性,不同的茶性就有不同的茶理,你看我们国内分六类茶,国际上讲四类茶,特别像红茶、绿茶、黄茶、黑茶,你说怎么分,完全以加工工艺来分,不是以树叶、品种来分,它只是因为工艺的不同,工艺的不同就改变了茶的茶性,不同的茶性它就有一套不同的茶理,如果不去探寻这些的话,你说你去学茶,学的都是面上的,你搞茶就搞浮了,就不深。就像那天我跟他们讲,我在杭州看了一次“茶禅一味”的表演,我说怎么这么搞!杭州茶界的很多泰斗级的人物在那里,很多专家在那里,怎么“茶禅一味”就整成几个小姑娘穿了件僧服,戴了顶古帽在那里装神弄鬼,那个就叫“茶禅一味”了?我说这太肤浅了,根本没有理解什么叫“茶禅一味”。“茶禅一味”是用语言根本没法表达的,你只能参悟,佛家说以茶悟性,以茶悟性要怎么悟,六祖之所以成为六祖本来就是,“菩堤本无树,明净亦非台”,菩堤都不是树,“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我说很多人理解茶都很肤浅,你看在昆明,不管去到哪里,一见普洱茶,就问:几年的?八年的!十年的!就把年份搞成普洱茶的唯一标准,这片面了,年代只是其中的小部分,普洱茶好不好,还是需归结到张元说的三句话:首先要看原料好不好,嫩叶多还是老叶多,是不是?始造之精可做到了,始造不精你留100年还不是这样,也不是好茶,是不是。始造之精做到了你要看保管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