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英:为茶穷其一生
发布时间 2010-03-23 浏览 25060 次
识,也提高武夷岩茶在外的声誉,作为武夷茶人,为此付出精力、时间、财力又何妨!”

只愿茶,带富农民

1991年,当时兼任镇团委书记的刘国英曾被作为考核对象欲调进市直机关,在从政与从技术的人生十字路口,他选择了技术,他说,只有技术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对茶的偏爱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需要。

在从事茶叶科普的实践中,在指导茶农种茶、制茶的过程中,刘国英深深感到,许多科学道理光靠用嘴向茶农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配套得示范基地,让茶农看得见、摸得着,他们才信服。另一方面,从提高自身茶叶技术水平得角度说,也迫切需要一个能实践自己理论设想的基地。1993年,他倾其家产开发了100亩茶山,1997年,他开始筹办属于自己的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争取,承接了省茶科所的新品种区试研究,为他进一步研究武夷岩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刘国英所撰写的《新品种区试研究总结》,虽然只有1000个字,但从那一个个数字,能读出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他力图通过比较试验,推出品质上乘的武夷岩茶。刘国英凭借这个基地,不断地制出品质一流的武夷岩茶,并先后在国内许多茶赛事上获得茶王、状元、金奖、名茶奖等等一系列奖项。

在拥有自己的基地后,刘国英更注重向茶农传播有机茶生产的整套技术,把自己的基地作为培训指导茶农的实习基地。记得申报世遗时,天心村茶农搬出了景区,茶农们都新建了家庭式厂房,然而当年,不知何因,全村的毛茶质量普遍下降,茶农们大为惊慌。刘国英获悉后一头扎进茶农家,找原因,与自己的基地比对,很快找到影响品质的原因。原来山内山外的地理气候、居住环境、温湿度有很大差别,而茶农却没有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制作工艺。找到根源,刘国英及时改进工艺,并向茶农广泛宣传,很快天心村的岩茶又恢复了原有的品质和茶香。茶农的收入并未因居住环境变化而降低,反而随着武夷岩茶宣传的加大,收入不断提高,亩产量提高了30%,价格提高了23%,人均从茶叶中增收1000元,农残检出率从25%几乎下降到零,从无超标出现。

这几年,武夷山市委、政府在对武夷岩茶的宣传上不断加大力度,这让像刘国英一样的爱茶人兴奋不已,更加投入到武夷茶的发展、研究中,之后,将自己10多年来对茶叶探究积累的经验无偿地传给所有的茶农,他说要尽自己的力量在武夷山市形成种茶人讲茶园管理,制茶人讲品质,卖茶人讲好价格的氛围,而这一切需要所有茶人共同努力。也正基于这种认识,刘国英在武夷山茶叶界的威信不断提高,他对武夷岩茶的独到见解也为许多茶人所赞赏,也得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他被任命为武夷山市茶管办副主任,并被武夷茶人众望所归地推选为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作为南平市“高位嫁接”的科技人才,他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标兵”、“劳动模范”,并被推荐为省政协委员、南平市科协常委。

从国有企业的场长到私营企业的老板,从一个村的科特派到管理全市茶产业的领头人,从一个镇的茶叶协会会长到市级茶叶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不断地实现着人生角色的转换,但无论如何换都脱不开一个“茶”字。与茶的这种情缘让他庆幸更让他感动,他说,“从踏入农林大学读茶专业开始,就注定自己此生离不开茶,也不愿离开,为这一叶绿色,我会穷其一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