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自己的基地后,刘国英更注重向茶农传播有机茶生产的整套技术,把自己的基地作为培训指导茶农的实习基地。记得申报世遗时,天心村茶农搬出了景区,茶农们都新建了家庭式厂房,然而当年,不知何因,全村的毛茶质量普遍下降,茶农们大为惊慌。刘国英获悉后一头扎进茶农家,找原因,与自己的基地比对,很快找到影响品质的原因。原来山内山外的地理气候、居住环境、温湿度有很大差别,而茶农却没有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制作工艺。找到根源,刘国英及时改进工艺,并向茶农广泛宣传,很快天心村的岩茶又恢复了原有的品质和茶香。茶农的收入并未因居住环境变化而降低,反而随着武夷岩茶宣传的加大,收入不断提高,亩产量提高了30%,价格提高了23%,人均从茶叶中增收1000元,农残检出率从25%几乎下降到零,从无超标出现。
这几年,武夷山市委、政府在对武夷岩茶的宣传上不断加大力度,这让像刘国英一样的爱茶人兴奋不已,更加投入到武夷茶的发展、研究中,之后,将自己10多年来对茶叶探究积累的经验无偿地传给所有的茶农,他说要尽自己的力量在武夷山市形成种茶人讲茶园管理,制茶人讲品质,卖茶人讲好价格的氛围,而这一切需要所有茶人共同努力。也正基于这种认识,刘国英在武夷山茶叶界的威信不断提高,他对武夷岩茶的独到见解也为许多茶人所赞赏,也得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他被任命为武夷山市茶管办副主任,并被武夷茶人众望所归地推选为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作为南平市“高位嫁接”的科技人才,他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标兵”、“劳动模范”,并被推荐为省政协委员、南平市科协常委。
从国有企业的场长到私营企业的老板,从一个村的科特派到管理全市茶产业的领头人,从一个镇的茶叶协会会长到市级茶叶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不断地实现着人生角色的转换,但无论如何换都脱不开一个“茶”字。与茶的这种情缘让他庆幸更让他感动,他说,“从踏入农林大学读茶专业开始,就注定自己此生离不开茶,也不愿离开,为这一叶绿色,我会穷其一生”。